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

(2011-11-23 23:01:01)
标签:

宋体

景德镇窑

青瓷

南宋官窑

烧造

文化

分类: 百川art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1.新石器时代彩陶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2、 东汉青瓷

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这时,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这时还有早期的白瓷制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 属于起步发展阶段, 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3、 南青北白唐名窑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 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出现了唐代著名的唐三彩。
 

4、 宋瓷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有“瓷的时代”之说。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景德镇的青白瓷亦有巧夺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窑, 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钧窑的青红窑便是它的一大创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也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钧瓷产生出海棠红和玫瑰紫,龙泉窑产生出梅子青,另外还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乳浊釉等新产品。南宋官窑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5、 元窑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注重对外贸易,外销瓷大量增加。北方瓷窑因战争等原因衰落了, 但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首先,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所突破,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制胎原料的烧成温度, 减少了器物变形, 因而烧造出许多颇有气势的大型器, 元代瓷器以硕大高挺称著。其次是青花, 釉里红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制的结合更趋成熟,使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最后是颜色釉的烧制成功,卵白釉、红釉和蓝釉的烧成,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主要是仿玉类的局面。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明瓷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瓷器的烧造技术, 在宋、元基础上,至明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明初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其制作不记工本,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式样上不断翻新,这对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全面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瓷业中心,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代创烧的青花瓷至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成化斗彩瓷、万历五彩瓷等彩瓷新品种的烧制成功,更为清代釉上彩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7、 清代瓷窑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除继承传统器型外,还创烧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发扬并完善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等品种,同时创烧出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和多品种的但釉。由于清廷对于瓷器的大量需要,御窑厂供不应求,还出现了"官搭民烧"的局面,促进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出大量制作精美的民窑堂铭款器。嘉庆、道光以后,国势开始衰败,瓷业亦逐渐走向衰落。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