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宿松乡贤】张道宏
解放初期,在宿松县城北门街张氏祠堂,上堂檐座方西边,悬挂着一块金匾额,上书:“年高德昭”四个大金字。匾左上方直书:贺张府文林郎内阁中书道宏先生七十大寿,匾右下方直书:乾隆丁酉四十二年十月吉日,即公元1777年,眷姻晚生汪景祥拜。今已无存。
张道宏,张文郁公长子,名初登,字成万(又字程万),国子生(太学生)。以外孙石纶(进士,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宗人府主事)貤赠文林郎内阁中书。生于康熙丁亥年十月,即康熙46年,公元1707年,殁于乾隆己亥年,即乾隆44年,公元1779年,终年72岁。是宿松北门仲四张氏裔十六世孙。祖居宿松佐坝岑子山珍山屋,其曾祖大仁公移居荆桥,凿山之东杨家冲。
张道宏,四岁丧父,由其母周氏,时二十二岁,守寡养大,事姑与太姑孝,抚六月孤,道宏成均,乾隆七旌,建有旌表贞节孝坊。其兄弟二人,弟未满三岁,殇。家寒,百端艰苦,全屋虽为同宗共祖,但没有亲房叔伯,直系昆仲。其母势单力弱,教之育之。授以做人、持家方式方法。其母勤劳执着,辰出酉入。天晴,田地山林;天雨,女工不辍。教育道宏,谨记母诲:"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不可一日无事,只有经常劳动,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如坐享其成,易生邪恶之念。如果一个人变得懒惰,就会丧失善良之心,以后必定会招来灾祸。)十数年后,道宏兴学办书院,家道渐丰。在凿山东一带传道、授业。虽为移居户,因他本性敦厚,有才能,不与人较分寸得失,虽年少已器成,且议论早识,洞中有机宜,大家都赞称不已。
他乐善好施,睦友流芳。凡邻里乡党,遇事不周困乏时,他广接济,视如家人,乡党不问远近,待以忠信。对大众公益事,修桥补路,欣然乐就。对自已的子女教育严格,遵礼义,崇节俭,笃根本,孝友之。
乾隆某年,年景不好,风不调雨未顺,所有佃户,山地水田,园疏果林,无不歉收。邻里乡党,生活艰辛,食不裹腹,有上顿没下餐,饥鸿遍野。道宏公立马开家仓,召邻里来他家借贷谷物,共有数十家来借贷了,借贷时办有文字借据,署明来年稻麦收熟,连本带息归还入仓。一年后,到了稻熟麦黄,瓜熟果香季节时,他又召集数十家借贷谷者,聚于族堂,把上年大家的借据,当面消毁,凡借有稻、麦全部免于归还本息,对借有财、币往来的人户,也是厚出薄入,推己让人。这种忠厚谦逊的家风,一直到子辈、孙辈、曾孙辈未变。尊礼师,传姻党,俊髦招读于家塾,培植如子弟。
又,乾隆年间,一日晚,近五更,道宏公仰卧于榻上,忽听到屋梁上,猫眼洞处,有人喘气声断断续续,他断定是有小偷,便假装咳嗽一声,便说:屋上的客人小心,黑灯瞎火的,又是高处,别摔到,下来,有难处请开口,我会帮你的。说完便放梯子接小偷下来,还与之费。
饮水思源,绳其祖武。他慷慨解囊,捐建族祠。乾隆40年冬至,族众登“四大祖坟山”祭祖,祭毕,族贤房长,咸聚于治北关马鞍山祖堂屋,阖族动议建宗祠一事,众皆齐心乐助,分途众筹资,倡捐和丁田摊派结合。
乾隆41年清明节,族祭结束,再聚通报建祠众筹状况,虽数额相差甚远,但建祠筹资、选址、设计事宜不间断。
是年冬,宗祠址已谨选于治北街火神庙南,座西向东,置地两亩余,计划建宗祠一镇于县治北街,一进三重。構基颇大,资费亦丰,恐难其事,族再聚议。时,有族十六世孙,道宏,字成万,品素醇朴,孝友可风,诚应全族,捐建族祠,慨然曰,建祠堂,这是为烈宗烈祖神灵建造安妥的场所,人各有祖,祠堂是祖宗神灵依托之所在,是全族祭祀祖先、寻根问祖、访亲收族、尊祖敬宗、议大事、行家规家法、传承家训祖训、惩恶扬善的场所,可出力者出力,愿为此慷慨出囊金数百千!
乾隆丁酉,即乾隆42年春日,祠堂破土动工。是年成万翁70岁高龄,遂自引建祠堂为己任,有时还亲自督理监工。历十八月,于乾隆戊戌年,即乾隆43年秋祠堂功竣,先翁尊祖敬宗之诚昭然,族众交口称赞,阖族同声首肯,颜其匾额,志其彰示,永传后裔。匾曰:“孝友流芳",悬于祠上堂檐座方东边。
整重宗祠,上堂最大,中堂次之。青砖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气势宏伟,宽敞明亮,四水归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柱梁木方,古色古香。厢房回廊,布设精巧。室内家什,椅桌板凳,柜架台炉,谱房客室,厨具茶几,一应俱全。竣功庆典之日,张灯结彩,县丞训导,亲临祝贺,里民彼氏,登门道喜。
宗谱,犹如国之史、方之志也。张道宏公念念不忘修续之,不吝捐资,惜修宗谱未竟,病染于身,自谅难继,遂嘱其子:勿忘修谱且需捐金。其三子张泽恒,名三宠字盛川号健庵,邑廪生,于乾隆48年,公元1783年主修本族四修宗谱并作序。其四子张泽嵩,名四宠字毓秀,太学生治诗经,于1820年嘉庆25年协修本族五修宗谱。谨遵父嘱,实现其父遗愿!
张道宏公,耕读传家,诗书流长,乐善广施,救难救急,敦亲睦友。在桑梓邻里中、在乡党君子间有口皆碑,名垂不杇。
宿松县张晓钟根据《宿松县志.道光》、宿松县北门《张氏宗族》而编写
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