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宿松县陈汉古镇之旧事(三)
一一陈汉古镇老街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这是人们对陈汉古镇老街的索写和高度总结。
陈汉古镇老街,座落在大别山南缘的宿松县西北的陈汉沟(一九五八年修建水库,现为钓鱼台水库淹没区)。素有大别山南来第一古镇之称,是宿松古代西乡治所在地。她以独特的自然风貌屹立于大别山南缘皖鄂两省,蕲、黄、太、宿四县交界之衔,北通商洛,南接衡庐,下踞江东以连苏浙,上通三楚直控荆襄,威逼湘赣。不仅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入楚重要古商道。
陈汉沟古镇老街如下图:
南来北往的行客,必经溪桥,即三溪汇水石桥,又名三河口板桥。大桥横锁三溪河东西岸,是东西两岸交通枢纽,故名三溪桥,又称溪桥。桥长数丈,桥宽五尺余,桥高丈余。桥全石结构,双桥墩方块石垒起,迎水面尖角船形状,背面方形,条形长石桥梁。传说古桥从桥墩、桥柱到桥顶,全是仿古石刻木雕建筑,如古徽州河道上的廊桥,行人可在桥上歇息,避雨,纳凉。桥面廊桥结构毁于战争,桥毁于大水。后石古桥为公元1916年,民国四年由地方乡朱霞珍、绅汪赤珊、程国义、朱汉青、梅慰祖等为首倡捐银币数百千,重修建之桥。
古晴日,来自西北黄蕲英罗县山客,来自东北太岳霍县生意人,成群结队。赶驴的,牵骡的,挑担的,背袋的络绎不绝。过三溪桥,进弄口里,入上街市,便容进了买卖生意人群们吆喝声中……。
古镇老街,有横直两街。街道的命名,是因水和背水而定。从苗竹咀下街头往上游走,叫横街,横街与直街交叉于街中心的鹄林村,再往廖河方向走叫直街,出上街头,到弄口里。老街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镇治所在地。解放后,这里又是镇、陈汉区公所所在地。有诗赞曰:横直街连三里遥,青帘酒肆接溪桥。五八修湖风光别,波光粼粼松竹娇。
古镇老街街道,整洁美观,丈余宽,青石铺地,中间现独轮车辙,是长年累月进进出出木制独轮车送货取货,把青石铺地街面磨出的一道深深的印记。街市主要是商品交易,从哥商业人员五百余人。建街时间无可考,民间传说为元朝期,初为零星茶棚旅店,供行人歇脚喝茶,过客投宿,牲口添料场所,逐步发展致明朝洪武年间,调鄱阳湖周边人口入住本地,人口众多,促进了发展,成为规模的贸易中心。一年四季,人如潮涌,生意景气,人气旺盛。民间常说:“远有苏杭州,近有陈汉沟”。
镇治机构、行政设置、群众团体、公安司法民政,农林牧副鱼,供销邮电交通运输,工商银行财税,文化教育艺木,卫生医药手工业企业等齐全。
两边街面,间间店铺相对,木门铺板,木板木架为墙,中间一堵山墙两店相共,超出屋灰瓦外部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马头墙,徽派建筑。木铺门板上方横梁为木雕砖雕,或花鸟虫鱼,或飞禽走兽,或佛殿观音,古色古香,要有尽有。店内南货北品,琳瑯满目,令人眼花了乱。艺文戏园,医院药铺,车行档铺,金银铜铁店,木竹蔑缝铺,一应俱全,青帘酒肆,茶楼酒馆,南铺洋货,北店土杂,锅碗瓢盆,青纱布匹,柴米油盐,一溜烟排开,顺着街面往前行,各种商铺店号,五花八门。特色小吃彼被皆是,油炸的、烧烤的、炒煎的,煮焖的要有尽有,目不暇接……
朝饭后,晌午,观街的,购物的,上货的一群群,一簇簇涌来,涌去,人挤人,人涌人,货物出进如流水。按一九五六年税务所接纳税统计(家父张海宴先生是陈汉税务所首任所长,生前讲述介绍的):布店十三家,百货店十二家,南货店三家,付食品店四家,手饰店二家,铁业店二家,安寓客店七家,酒店二家,木器店一家,红白事品店一家,雕刻店一家,牲畜行二家,屠店六家,小古董一家,铜器店二家,中药店四家,茶馆二家,竹器店一家,理发店二家,陶瓷店一家,小吃店十家。以上各家,资本较大的有同孚、盛昌、开益添三个店号,除了这些店铺之外,摆长年货摊的露天性经营和外地来的行商走贩以及农忙务农,农闲经高的丰农丰商,使整个市场充塞得没有空隙,乡下上街人们更是车水马龙。
出下街头,是苗竹咀。水为媒,人搭桥,老街商贾通衢,新岸舟楫相连。走夫贩卒市井贯通,菜渔柴炭鸡犬相闻,袭古风情山河孱杂,传承习俗水天交融。此地此景更是让客流恋忘返,西边是大山深处的竹木交易市场。竹堆一段又一段,木材竖着架起,一棚又一棚,长的短的,干的湿的分类成列,供人挑选。竹木在人们的生活中犹为重要,农耕家庭生活,用具大部分是由竹蔑制成。建房盖屋主要材料为木材、板料,致使该交易市场人多涌挤,买客,卖主,看客,政府收税收费人,买卖声,吆喝声,报价声,人声鼎沸,声声入耳。
东边为牲口和猪仔交易行,驴骡马牛羊,分棚分圈栓养,赶吉交易,买卖牲口都汇集在此交易。众多的小摊贩(地摊)挤满两边,蕲春县的特产一一蕲阁佬草帽,李时珍家乡中药材,张榜的山货,都早早赶来上市。有黄梅亭前驿、塔里畈、朱山的猪仔,有英山的条茶,有太湖的舒毛绿茶,有霍山的木耳,岳西明堂的香姑。还有本县下湖里来的新鲜鱼虾和王八,还有狩猎人弄来的野鸡,山羊,猪獾,“山货”等。摆满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终日络绎不绝,一年四季,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称之为“小武汉”,“小南京”,当地四方八面有传言,陈汉古镇街上,没有卖不脱的货,也没有买不到的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行爬的,山上的,田地里的,要有尽有,一应俱全。古街规模虽不宏大,但人气很旺,品茶的,饮酒的,买卖山货的,打牌的,说大鼓的,唱小曲的,玩杂耍的,卖艺的,热闹非凡。
三溪水过溪桥后,依着古街缓缓向东南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镇的儿女。古镇在涧溪的晨雾笼罩下,在晨光洒泄下,呈现出一幅幅绝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晨雾中玉印山上的“玉枢观”、“三桥”、“吊脚楼”(酒楼)、码头上湖排、竹筏等,构成一幅幅唯美和谐的水墨画,将古镇“山、水、街、文、人”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出下街头苗竹咀往前行,便到广河洲水码头。这里集聚了堆积如山的排队外运的竹木松杉,码头上停靠着数不清上行下游的湖排、竹筏、扎好的准备雨季出发的编排好了的竹排长龙,停靠在广河洲的清澈的水谭里。这里也是热闹繁忙的地段,码头上湖排从长江过龙湖,来自四面八方运货靠岸的排筏,有卸货的,有赶来接货的老板、商号,有即将外出上货的,检修外出湖排的工匠,正在检修加因排筏,有盼归的排工家人,有送君的少姐少妇,不亦乐乎。这里是整过大别山南缘运输的大动脉,湖排竹筏,成群接队,将大别山松杉竹木,各地特产,外运远销,把山外的“洋货”布匹,油盐货物运进大山,更重要的是把山外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带回了大山,使大山蕴育了无数风云人物。
陈汉古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陈武将军从这里出发,统领战船火烧赤壁;元末义军48寨寨主陈汉首领,归顺大朝皇帝,随武德将军石良,从这里上马石上马西征,直捣湘鄂;明朝刘汝国从这里揭竿而起,振撼了大明统治;清朝太平天国英王陈日成,在太坪寨驻守,大胜清军;北阀战争,抗日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宿松游击大队,对外号称罗汉尖大中华抗日游击队,司令朱育琪从这里驰聘疆场,为建立新中国,为劳苦大众浴血奋战。……
新中国建立后,这里的人们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配合支持宿松县政府的决定,一九五八,在这里修建全省大型水库,集蓄水发电灌溉于一体,变水害为水利。这里的人们舍田地,弃家园,响应政府号召迁居各地,劳绿奔波几十年,过着较为贫困生活。如今政府建设竣工,没有忘记为建设水库而移民的父老乡亲,兑现了国家库区后期补助政策和扶贫政策,移民人口生活蒸蒸日上。
有诗总结:
一条襟带陈汉沟,
数里平沙接滩头。
云中魚鳞岸上市,
锦里蜃气水边楼。
三溪浪急涛声壮,
罗汉峰高树影幽。
遥想将军人已去,
光风霁月至今留。
陈汉张晓钟作于山庄
2019.7.10
参考资料
1.《宿松县志》
2.《三国志》
3.《陈氏宗谱》、《朱氏宗谱》
4.《明史》
5.民间采访。
6.老同志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