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的树》阅读及答案
(2011-07-20 08:06: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中语文 |
塔上的树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6.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
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解析】第一题明确题目要求“老态龙钟”的含义和答题范围,加以概括总结即可;第二题用意即作用要注意本身在文中的位置,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主题的作用。注意回答结 构时的术语:总结、起领、承上启下、揭示中心、照应、铺垫、伏笔、悬念、突转等。
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答案】(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解析】注意筛选答题范围,找出想下塔的语句,总结原因。注意分值的提示作用。
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答案】嵌
【解析】要紧扣语境。“嵌”写出了树根从塔缝隙中青苔底下冒出的样子,“扎”是从青苔上面向塔缝里生长,“长”表现力一般。“缠”写根蔓相互绕在一起;“拧”字是都缠绕成一股,与事实不符;“连”字表现力一般。“挂”生动的写出了水珠亮晶晶的在树根上的情形,与下文“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照应;“沾”“滴”不能发出亮光。
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答案】(1)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解析】本题解答的角度比较多,可从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篇章布局等方面入手,要言之有理。答案组织要注意:①亮出观点,②举出文中的例子,③赏析其好处。
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答案】没必要。理由:(1)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解析】本题是一道让考生自我探究的开放性的题,这类题虽然有其开放性,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一定要结合要求,扣住文本思想内容,明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
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答案】CE
【解析】C是作者后悔自己冒然的寻奇探秘影响了鸟儿们的正常生活,本文的宗旨是万物和谐共生。E、本文中的塔、树、鸟、山、水、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但没有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也不算做平实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