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书评
(2015-12-07 21:42:09)
标签:
书评我们仨 |
分类: 书评影评 |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撰写的生活记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此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都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通过描写梦境的方式,讲述了普通的一家三口浓厚而又平淡的亲情。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平淡中娓娓而谈: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我们仨》的前两部分,就是杨先生对梦境的描写,看似荒诞无稽,其实蕴含了作者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汩汩深情以及对他们的深深思念。《我们俩都老了》是描写的作者常做的“老人的梦”——与丈夫一起从一个地方出来,结果丈夫一晃眼不见了,留下作者一人四处问询,无人理会。俗语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越是在乎的人越是害怕失去,找寻不了。心中的焦虑通过作者看似淡淡的笔触展现出来,其中掩藏着作者的思念。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则是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境里,作者与她的丈夫、女儿“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相失”。在我看来,作者虽然是在描写梦境,但却如此地清晰,驿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我们走上了人生路,在人生之路上相识相知相伴一生,然后当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完了,我们的驿道也就消失了。梦境的描写,有飘浮的想象,也有真实的生活。里面写到了囚禁,写到了病,也写足了相互之间对亲人的担心。只有多情多感的一家人,才会做出这样的梦呀。作者通过写梦,将对死去的丈夫与女儿的思念展现无疑。这里面没有浮夸的乐观主义,也没有向我们展现生活是美好的鸡汤愿景,有的只是对失去亲人的哀伤,将人的心划开了一道道口子,里面撕心裂肺地痛。
只有失去了才会在梦里血淋淋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