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波
由于最近一直忙于期末考试复习,所以好长时间没有来更新博客了,不像以前有时间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来写点东西的,但现在又恋上了文学,相当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爱好吧,所以对写博客也就冷淡了。昨天一连考完了三门课,体育——在12:00的时候在33摄氏度的高温下跑了3000m,接着在下午1:30的时候又考了《计算方法与实习》,晚上6:30考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所以准备今天给自己放一天的假,好好玩玩。
好了废话不说了,就直接进入主题吧,下面是我对大学考试的一些实际性的看法。
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当代的大学生平时不学习而直到考试的时候才会攻击性的看书,当看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以后才发现原来在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就已经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了,看来大学生还是把这个“优良的传统”给继承先来了,并且发扬广大。
对于这样的考试我只好这样说了,那就是没有一点挑战力。虽然考试的时候学生是很轻松的,老师给你一点重点,然后看这些重点也可以考一个好成绩,但是这样的应付性的考试过后一个假期,那么你去问学生的话,他可能连没有上过的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但是正是这样的考试才能满足中国大学生的“天才梦”。
当老师在讲台上傻傻地给我们划重点的时候、当我们在下面笑地合不拢嘴认真地听着,心里默默的想,只要有了这些东西,考个八九十分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于是考完试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平时基本上不去上课的人)就想:“你看我一天都不去上课,可是考试照样比你们这些平时上课很积极的人考的还要好,哎呀,我真是一个天才呀!”,就这样大学生的“天才梦”实现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平时不去上课而考试还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就是天才了。并且有时候还去嘲笑那些平时上课比自己积极而考的成绩却没有自己高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有用孟子的一句话来形容了:“以五十步笑百步,何也?”。
平时闲的跟猪一样,考试的时候忙的跟驴一样,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大学生的生活那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其实那些所谓的教授们也是没脑子的家伙们,当他们给我们划重点的时候,顺便会搞一些就要考的题目给你透露一下,让你考试的时候做起来有个十足的把握。说实话,这样做跟考试的时候你把答案直接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地抄完都考个一百分有啥区别啊?与其这样做还不如考试的时候就直接给学生们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够把本书上学的东西基本全部囊括进去,顺便还会用到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然后拿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做,就像数学建模类型的,这样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样以来学生可以或者必须去图书馆去查询资料,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国的教育就像一个数学函数y=f(x)=C(C为常数),也就是说你给它输入一个数(送进去一个学生)它输出来的数(送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就像一个加工砖头的机器一样,送进去的材料不同而出来的却是一样的四方四正的砖头,这样的砖头看似建设共和国大厦很有用,但是实际上错了,因为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砖头”。真心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教育会变成y=f(x)(其中f(x)的表达式中含有x)。也希望大学能够彻底变革考试制度,因为这样的考试太弱智,太没有挑战力了,这样只会加强我们的“天才梦”。
我有时间也觉得自己很厚颜无耻,因为一方面我也在利用这样的考试来实现自己的“天才梦”,而一方面又放过来批判这样的考试,也许这样的矛盾心理只有我们这样的群体才有的吧。
明年、后年、十年、二十年后。也许这样的考试还会延续下去,就全当我在这里放了一个屁吧,在地球这样的大环境下,这颗屁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震的地动山摇,引发一场灾难性的地震,而只是为了减少肚子里的压强而向外界做的一次无用功罢!
这样的“天才梦”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这样的“天才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