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2010-03-05 13:10:42)
标签:

《魏略》

奇谋

北伐

诸葛亮

子午谷

杂谈

分类: 聚焦历史

文:王波

    诸葛首次北伐,大将军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由诸葛亮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从现在开始魏延认为诸葛亮过分谨慎。后人也以此作为魏延之后谋反的理由之一。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凉州。
    在探讨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许多人都会惋惜他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么,“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有这么一段资料:  

    (魏)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这段资料下作了详细引注:  

    《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便是关于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的全部记载资料。http://s6/middle/5f4f38e1n810716867845&690

  http://s2/middle/5f4f38e1n8107159ffe41&690

               魏延

  

 

                  诸葛亮

  一、“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以《魏略》最为详尽。但是,《魏略》这部书,却是在魏晋之际,由魏郎中鱼豢秉承统治中原的司马氏集团旨意而著述史事的(类似的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王沈的《魏书》等)。在他们所保存或加工过的中原传说里,诸葛亮是受到了严重的诬罔和歪曲的。  

    诸葛亮在世时,“声烈震于遐迩”[1],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地区的人民对他深切怀念,形成了许多故事传说。陈寿在诸葛亮去世40年后的《上诸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2]。表明这些传说都是歌颂性的。而在司马氏集团统治的中原地区,则是一方面在政治上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来笼络蜀人;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宣传上,尽量贬低和歪曲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魏略》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以游说而求进身的策士,他自行往樊城求见刘备。[3]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所以裴松之驳斥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魏略》记载了许多诸葛亮的异闻,都经不住史实考证。如说: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4]这哪里是事实呢!不过是贬诬刘禅卑贱而以炫耀魏晋之主,描写后主甘作傀儡而诸葛亮则为独揽朝政的专制权臣。  

    关于诸葛亮针对魏国的北伐,魏人当然是不愉快的,所幸诸葛亮没有成功,这就为他们嘲讽诸葛亮提供了可能。《魏略》就讥斥诸葛亮的北伐是“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5]。 那么,这种“史书”所记的“子午谷奇谋”又怎么可能让人相信呢!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初,太祖(曹操)以女妻(夏侯)术茂,即清河公主也。茂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魏略》也说:“林字子林,悖中子也。文帝(曹丕)少与桶茂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与曹操之子曹丕一并长大,又为曹操女婿的夏侯茂,到曹操孙子曹睿为帝时,还能说是“少”吗!何况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后,即率军北驻汉中,又怎会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让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呢!即使有此会,魏延有此议,必然也是军事机密,又怎会泄露于外人知之呢!  

    虽然《三国志》魏延本传记载有魏延请兵与诸葛亮会于潼关之事,但这是“每随亮出”,即经常提出的建议,并不明确表示为“子午谷奇谋”。倘若没有注引《魏略》的资料,是不会将其理解为“子午谷奇谋”的。因此,《魏略》的记载是孤证,不足以证明有“子午谷奇谋”;加之《魏略》关于蜀汉的记载多不可信,“子午谷奇谋”的历史真实性也就相当令人怀疑了。  

    二、好,假设“子午谷奇谋”是真实的,那么诸葛亮究竟在当时为何置之不用呢?

    以我之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然而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军队里面受20板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审理,可见他做事一般是不带有危险性的,也就是说,他每次做事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把握性才做的。像魏延这样冒失的想法,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并不是怀疑魏延的能力,而是怀疑此建议的安全性和胜算率。

    第二:就像《三国演义》里面记载的那样,魏延的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呢,也已经看出来了。如果采取这样的做法失败了呢?那么魏延还不立即降魏啊,这样不但损失了一员大将,而且对这次的北伐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他必须把魏延拴在自己身边。

    第三:诸葛亮也知道魏国的势力,魏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下来的,那曹操也不是吃素的,还有他身边的那些猛将们。况且这只是首次北伐,说不定他想真真试试魏国的势力,以便为以后的北伐做好准备。也有可能诸葛亮已经知道了想北伐收复失地、重振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迫了刘备的托孤之命,再加上蜀地大族们对蜀汉势力的反对,因此他的北伐完全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巩固蜀汉内部统治,继续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

    第四: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凉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