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研究小僧(龙笼) |
http://ww4/large/5f4e3207jw1ev8srtjxr5j20qn0k0q4s.jpg
从书海中翻出了彭兰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被其中历史性的文字感动。想起了陈刚教授为《中国广告学术史论》写的序言的一句话“正如只是研究一条河流的发源和流动的轨迹,才能更好地判断现在的位置,以及将来的流向变化。没有历史感的行业,一定是浅薄而轻浮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要到哪里去。”
书中第一章为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1994-1995年),原来早在中国接入互联网的90年代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尝试。尤其是94、95年《中国日报》网站的尝试,该网站可以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网站成立初期就实行了公司化的运作机制。想想那个时候,体制内的媒体事业单位,很多都是全额拨款,而《中国日报》网站那时候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自我造血机制,采用市场化、企业化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还有更猛的,网站实行的是全员劳动合同制,所有人员除了总经理外,均实行为期一年的聘用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但是,在萌芽期的95年,很多初创时期的网络媒体,界面的设置还是比较简单的,网站上的内容也都是印刷版的复制、翻版,也不能及时的维护更新。技术方面的人才缺乏,再加上固有体制的观念老化,萌芽期的网络媒体走的很慢也很累。
现在已经是2015年,20年过去了,现在的网络媒体已经多如牛毛。而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媒体发展的却并不怎么好。人才是有,但流失严重;技术不缺,但观念陈旧;尝试是有,但鼓励太少;资源不缺,但不敢开放竞争。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媒体如何发展?也许等温水煮成了热水,青蛙才有反应,但反应过来就死翘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