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读新版《红楼梦》之二——潇湘馆

(2011-04-19 17:33:15)
标签:

新版红楼梦

文化

    新版《红楼梦》中的建筑,其实大多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后来又得知,摄影棚中的“大观园”,完整的场景并不多,潇湘馆算是一个。我们就来说说它。

    《红楼梦》书中对它的描述也有好几处。如:“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总而言之,此处的景致,应该正合宝玉的那句诗情画意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吧。

    李少红和她的团队,就在这字里行间,寻找出了不少灵感,并在无限创意中设计出了一个甚至高出文字描述之外的潇湘馆(只指拍摄部分)。不得不承认,这个潇湘馆,无论是整体风格的把握,细部设计的考虑,还是人文气氛的渲染,都是经得起细细品量的。

http://s9/middle/5f4e2f78ga14257a83d38&690

    潇湘馆的整体风格,采用了清逸灵秀的江南范式,而原木色的大量运用,则更好地表达了一种天然的无雕饰感、纯洁感。这是潇湘馆的气质,当然也是林黛玉的气质。这种天然,竟比很多尚存的江南园林景致,还要来得纯粹。

    潇湘馆的细节之美和人文气质的营造,得益于以人文、诗意、细腻著称的苏州园林,但却毫不逊色于它的“范本”。或许是太敏感的缘故,总觉得它与网师园很是有些“因缘”。网师园中,就有一处轩亭,名为“竹外一支轩”,进去便是集虚斋,旁边又是殿春簃,这三处就与新版中的潇湘馆或多或少的神似。

http://s6/middle/5f4e2f78ga1425da44dc5&690网师园,集虚斋望竹外一支轩

    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自然不缺翠竹几丛,且连着月洞门和集虚斋。集虚斋的门窗上雕着冰裂纹,与窗外的竹子恰相呼应。再看潇湘馆,不得不又要盛赞一番:此处的月洞门改成了一个愈加委婉灵动的椭圆,且最宜透过黛玉的书房,看这边的风景。集虚斋那直朗朗的冰裂纹,在这里却是刚中带柔的冰梅纹了。小小的五瓣梅花纹,妙在能柔化冰纹的刚性,更适合小姐闺房的温柔气质。这种冰梅纹,在网师园的蹈和馆边便有见到,不过那处用在灰墙上,远远比不得潇湘馆里的这般质感。此外,还有殿春簃窗棱上的拐子纹,也与潇湘馆书房的座椅背后的窗户纹样相似,不同的是:殿春簃那中规中矩的方形窗,在潇湘馆则成了开面秀气的六边形,加上前面在叠一个方形的纱屏,愈发显得朦胧而曼妙。

http://s16/middle/5f4e2f78ga142bf0b9daf&690

    冰、竹、梅,无疑是潇湘馆的最独特的人文符号,它们随处可见,且用得极为单纯。我们若细心留意,便可清晰地察觉到,为了保留这份单纯,潇湘馆是如何毅然摒弃其他传统纹饰的,即使是最经典的海棠、卷草等纹样,也从不出现在显著的地方。除了门窗一例的竹、冰、梅纹样,紫鹃时常撩起的门帘,也一应绣着散点竹叶围着一列梅花纹。竹林里,黛玉摇的是一角梅花的团扇;沉静的竹榻上,则总伴着一个梅枝纹的绣枕……这种人文符号带来的单纯感,无疑也把黛玉的才情与高洁品格,一并映衬得极为单纯。

    单纯,本来便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质,何况它还是来自冰、竹、梅的单纯。

    除了装饰纹样的考究,潇湘馆的色彩,也如同黛玉的服饰一样,暗含着很深的色彩学。此处除了建筑木材和竹节纹的家具外,基本都是淡淡的绿,或是比绿更淡的白。屋内的轻纱是淡绿,挽纱的小帘钩配上团花透雕的洁白玉坠,垂的络子,则是加了蓝的松绿,恰恰能把淡绿的轻浮,压沉一些,这也正是络子的好处了。黛玉书房中的玩器摆件,也是极富巧思,贾母房中的百宝嵌、大玉雕,宝玉房中的天球瓶,在这里自是一概不见。单单点缀些素淡而灵秀的雅物。如书架上就一个白玉瓶连着一个天青的琮式瓶;书桌上则列着精致的白玉色文房用具。这些皆与书房的绿色调十分搭配,且因琮式瓶也是仿玉琮的,因此,又还都与黛玉的“玉”有关。

http://s16/middle/5f4e2f78ga142c2511cbf&690

    书桌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红香炉,玲珑剔透,甚是亮眼,只不知是藕粉料、芙蓉石还是其他玉料做的。想想,潇湘馆若是一例的绿,又会过于幽远清冷了些,恰恰在这馆中,又有两处小小的红色,生生点活了整个诗意的空间。这两处,一处即刚刚提到的香炉;再一处,便是月洞门外绿鹦鹉的小红嘴了。这两点小小的红色,如同踏雪寻梅中的那朵梅花,在浅绿的世界中,成了几点“惊艳”,真真应了“无边妙色”这四字。

 

http://s14/middle/5f4e2f78ga142b7fd619d&690

http://s8/middle/5f4e2f78ga142cd2f9377&690

 

    这便是中式传统色彩学用到生活实处的极佳例子了。

    园林人文气质的营造,自然还离不开牌匾与书画的点缀。曹雪芹笔下的秋爽斋,挂的就是米芾的山水和颜真卿的字,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住所,则并未提起有常挂的字画。然而在新版《红楼梦》中,素雅的蘅芜苑,除了墨色清幽的兰花外,最给力的便是那个楷书的孟子语录四联屏了,极为方正清雅,正是薛宝钗儒家气质的生动写照。

    镜头中的潇湘馆,最让我心动的字画,倒不是那幅白描的斗寒图,而是潇湘馆右翼敞亭上,写着“集虚”二字的匾额。此处应是李少红团队又一个艺术化的“杜撰”了,其人文内涵带来的美感,却比网师园的集虚斋,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总觉得:薛宝钗的气质是“儒”的,林黛玉则有些庄周的味道,“集虚”二字恰恰就出典于《庄子》,表达的又是一种虚空、澄明的心境,与黛玉空灵的诗意气质极为吻合,且又应了竹子的“虚空”和林黛玉的“虚弱”。用此二字,算是绝妙的了。不过匾额下方的对联,却用了王安石的“曾与篙葵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籍”,倒有些牵强,难道是设计者想用儒家的深沉浑厚,来回应“集虚”的空灵流动不成?

http://s10/middle/5f4e2f78ga142c551725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