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礼仪引导员王冰《我的美丽夏日》
(2009-03-29 15:42:08)
标签:
奥运引导员残奥会选手王冰西政 |
分类: 西政情缘 |
2008年4月初,北京奥组委开始在全国十大城市,选拔礼仪引导员,负责在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四次开幕式、闭幕式上,引导奥运健儿入场。我报名参加了重庆赛区选拔。说实话,当我得知重庆已有一万多人报名,中间不乏表演、舞蹈、声乐、主持等专业大学生时,我心里有点打退堂鼓 ——来自政法院校法律专业的我,能在美女如云的重庆赛区,冲出层层包围,成为开幕式上引导各国奥运军团的那个幸运儿吗?学校老师知道后,鼓励我:能否最终入选并不重要,关键是把西政学子内外兼修的综合素质展现出来,这就是为奥运会做的最实际的贡献。
包袱松下了,我抱着轻松的心态,一路通过了初赛、复赛。决赛时,我们面对的评委阵容强大,有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总监、总导演张艺谋的助手。他们看到我们的简历,提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参加这次选拔?”我微笑着回答:“我希望奥运不仅仅是嘴上的口号,参加这次比赛既是我服务奥运的机会,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和志愿者风貌的舞台,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外表和身高,更是真诚的微笑和澎湃的热情,这是我最大的优势。”没想到,正是这种微笑和自信,打动了评委,6月2日,我以重庆赛区前三名的身份,与另外14位来自重庆各大高校的选手,代表重庆赛区赶赴北京,参加为期2个月的封闭式训练。
体能是训练的重点。每天晨跑2000米,爬天梯365步,站军姿从半个小时加到两个小时,反复走队列……我们的手机、电脑、相机甚至MP4这些娱乐工具,则全部交由教官统一保管。
高强度的训练,与家人、老师、同学失去联系后的寂寞,对于我们这些娇娇女来说,是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没有一个人敢偷懒松懈,大家都知道,体能不达标,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半个月的军训很辛苦,但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很充实,一转眼就结束了。在大家以为苦难过去,幸福生活要来临的时候,引导员的专业训练才真正开始。
要举着5斤重的牌子,轻松绕场2周,用不变的身姿和微笑再站上两个小时,想全世界40亿观众展示中国小姐的美,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身体的形态,协调性,举牌的动作,甚至微笑都需要专业的训练。于是奥组委为我们请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9名资深老师为我们进行全方位的专业训练,每天的课程都是满满的。
有些朋友不解,问我:“不就是举个牌子嘛,有那么危言耸听吗?”其实,礼仪引导真的有一套复杂的标准——两手垂直举牌时,成60度夹角。经过主席台时,转头45度。站立时,引导牌距离身体15公分等。
这时我们的训练基地从部队转移到距首都机场还有10公里的烟湖度假村。奥组委把这里全部包了下来,引导员和仪式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住在这里,连和姚明一起引导中国队入场的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也是在这里封闭的。
虽然是度假村,我们的条件却很差,六个选手住一个房间,床挨床,人挤人,没有训练时,我们就只有全部睡在各自的床上,因为仅有的一条过道,堆满了我们训练的牌和一箱箱方便面,那里的茂盛花木,对我们来说不是风景,而是摧残。为了磨练每个人的意志,我们经常会被拉到小树林里面站军姿,任一群群的长脚蚊叮咬我们,尽量做到不去动,不去碰。
由于8月8日那天,从引导员化好妆,换上十几斤重、里外四层的引导服,从7点开始候场,到晚上12点左右结束全部演出,我们每个人要以标准站姿,站立5个多小时。所以,每隔两三天,我们就会有一次体能测试——近400个选手,集中在一间不到300平方米的大会议室里,每个人举着牌子,微笑着一动不动地站几个小时。为了模拟8月8号那天晚上可能出现的闷热天气,会议室里还不开空调。而七八月的北京,温度一样达到三十五六度。
第一次测试时,400个选手倒下了80几个人,不少人是直直地砸在地上的。慢慢地,晕掉的选手,减少为50人,40人,30人……
7月25日,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为了避免泄密,我们夜里一点就起床去鸟巢,3点开始封闭走场,结果5点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浑身别淋透了,坐在大巴车上,每个人的身下都是一滩水。
回到驻地,我们下午稍做休息,晚上又开始了第11次体能测试。淋了雨的我们,有点发烧,加上会议室密不透风,我很快开始脑袋发晕,看着前面的选手,甚至出现双影的幻觉。我强撑着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不能倒下……可是,当老师说到:“1小时30分钟,还有1小时”时,我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站在我身后的选手告诉我,我晕过去的时候,僵硬的手里还紧紧的抓着引导牌,老师是连人带牌子,一起抬回宿舍的。
训练的辛苦还是其次,竞争才是最大的压力。北京地区选出的一百多名选手,各省市的200多名选手,近400人,最后只有205人能上场,淘汰比例几乎达到1:2。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考核,偶尔的一个小动作都会让自己的努力变成泡影。从彩排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公布205人的大名单,每天都会有人员变动,每次公布名单时,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指导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行不行,不行就下,我们有好多替补呢。”所以,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松懈。
我知道自己没有基本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所以我认真的对待每一次训练,甚至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老师的表扬中,我看到了自己一点点的进步,每次公布的名单里,也都有我的名字。
在北京的2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接受了总导演张艺谋的三次挑选,他为我们亲自命名“中国小姐”。荣誉高,要求更高,选手不行,换;领队不行,换;甚至连教练,我们都换了两三次。我们开玩笑,老谋子的眼睛很毒,很多我们以为漂亮的选手,全部被他亲自淘汰。一次休息的空隙,我们坐在鸟巢的看台上,张导和仪式总监白荣盛就坐在我们身边。大家好奇地问:“张导演,你究竟要选什么样的啊?”他笑了:“我不要职业的微笑,不要刻意的台步,我要清新的、自然地、大方的中国小姐。”
8月8日是我们上场的日子,可就在8月6日晚上,最后一次对观众开放的彩排结束后,张艺谋导演再次让全体引导员和候补选手集合。他根据训练成绩和连续三次的彩排表现,最后圈定了205位选手的大名单,并一个个的从我们面前走过,挑选出50个选手,作为重点大国的引导员,而一头一尾的希腊、中国,体育强国美国、俄罗斯,下一届举办国英国,这5个国家更是重中之重,最后由张艺谋和教练组亲自圈定各个人选。而我最为重庆唯一入选50人重点名单的选手,更是幸运的英国代表团的引导员。
8月8日,是全世界瞩目的日子。晚上9点,英国队的356名选手到场了,他们身着深蓝色的西装站在我的身后,看到我手中的英国字样,他们纷纷上来和我合影。著名运动员马克•福特斯问我:“Where are you from?”我骄傲地说:“I come from Chongqing, a beautiful city of China!”
当我带领英国队走进鸟巢的那一刻,我听到了全场观众的欢呼,我的心也顿时沸腾起来,紧张的情绪全被抛至脑后,我只想灿烂的微笑,向世人展示中国小姐特有的魅力!置身于雄伟壮丽的开幕式上,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溢出,我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
更让我激动的是,开幕式结束后,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荣誉殿堂节目,我和引导中国、西班牙、瑞士、瑞典的引导员一起再次在这档直播节目里面向全国观众展示中国引导员的风采。
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我再次顺利的引导英国代表团进入指定区域,为这次奥运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很多人说,引导员是开幕式上漂亮的那个群体,是世界的宠儿,其实我们都很平凡,我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经历,却因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我们用微笑去感染他们,并将中国的微笑传递下去。
我们很辛苦,但也很快乐。我们是快乐的志愿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