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红旭宋体美国人转按揭贷款房地产房价杂谈 |
分类: 房地产 |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df98a0100lbuq.html
炒房,可能是华语世界流行的一个词。炒房一词的定义应是:以房地产为标的,以频繁买卖为手段的一种短期投资行为。这种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投机性。
近日杨红旭先生发表了《美国人不炒房的五个原因》,从美国房地产供给相对充分,美国城市化进程已经结束,美国投资渠道多,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美国有房产类资本所得税,炒房所得大部分要缴税等五个方面,说了美国人不炒房的五个原因。应该说,杨红旭先生列举的这五条,都是美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杨红旭先生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五条并没有捆住美国人短期投资房地产的手脚。美国人不但也炒房,而且炒房很疯狂。
美国人炒房主体有两类。一是个体。见到了有升值潜力大的房屋便买进。一两年后便卖出。所获甚丰。美国次贷危机前,很多美国人在上海和我聊天时抱怨中国炒房不方便。与中国相比,美国人炒房更方便,大致也有几方面:
一、信息更公开。
标的物的信息更公开,买房人中开发商或前手业主埋伏的几率低。市场信息更公开,更丰富。什么地段什么类型的物业,什么时段是什么成交价,报上网上随时可以读到。另外,政府为收物业税,每季都有评估公司给你报告,告诉你你持有的物业现值多少钱。
二、交易便捷。
美国人买卖房屋十分方便。多数时候,买一手房按揭贷款最高可达九成五,买二手房有按揭就转按揭,同一个银行间转按揭贷款方便,不同的银行间转按揭贷款也非常方便。不像中国,政府人为地制造交易困难。买一手房,把客户分成三六九等,本地的,外地的……买二手房,有按揭要先还掉按揭。手头不方便还不掉,逼得你借高利贷“过桥”,人为增加交易成本。美国多数时候银行利息低。买楼没有首付,可用手中现有房屋抵押贷款,抵押率最高可达110%。
三、没人嫉妒。
在美国,赚钱光荣。炒房赚了钱,照章纳税,政府把你当主人。
这类个体炒房者,在美国为数不少。他们在美国炒房获利甚丰。抱怨中国买房太麻烦,容易惹麻烦,回报不如美国高。
美国的第二类炒房者,是机构投资者。这里说的机构投资者,不是中小企业。美国的中小企业一般只做自己业内的事。很少兼营房地产。专职炒房的,是那些航母型基金公司。这些公司,专门炒房。标的物是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寓,商场,酒店等。也到中国的上海北京试过水,获过利。但较之他们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买卖,那只能是小小试水。
这种公司,一是专业,二是手中资金甚巨,钱总是用不完。他们炒楼的操作方法是:长期研究市场,低价吃进后,加以一番包装,持有一到两年便抛给另一个炒楼巨头。
这类机构炒楼有三个特征。
一、专业化。
这类机构除对市场特别了解外,还有系统的专业团队。有的专门研究市场,有的专门募集资金,有的专门负责公共关系。
二、惯于乘人之危,心狠手辣。
你缺现金,或遇到其他经营困难。如是估值6个亿的楼,他倚仗现金优势,最多给你4个亿。
三、狡诈用计,施放烟幕。
这类机构炒楼,常借鉴股市操作方法。他要吃进物业时,先制造利空,施放烟幕,说是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楼市就要崩溃了,搞得人心惶惶。甚至于和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联手制造利空,打压楼市,伺机吃进。他要出货时,大肆唱多。有时候,他们还利用关联市场如股市和货币市场,或拉高或打压,掩护他们成交。
这两类炒家,特别是后一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2008年出现次贷危机,祸及全球。
市场经济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的优点,限制人性的弱点,让市场更健康,更平稳,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式市场固然存在巨大的缺陷。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也不是十全十美。
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该虚心地,真诚地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但是,学习不是照搬一切。当住房价上涨过快困扰我们时,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向美国学习,开征个物业税什么的,就能解决住房价上涨过快的一切问题。我们要坚定地捍卫法制,依法建设市场,不断探索市场发展的健康平稳之路。
我们应该有理想,有雄心,在真诚虚心学习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胜于蓝,用一到两百年,在市场建设方面做得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好!
博主特别提示:本博均为原创. 转载务请署名并链接文章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