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杭州姑娘’一不小心变成‘剩女’
(2009-06-20 00:00:00)
标签:
男方城市户口儿媳低姿态公婆杭州 |
此文被浙江博客网首页推荐
杭州凤凰山脚下有个《万松书院》,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化蝶》发祥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祝英台女扮男装,蒙过了老实的梁山伯,
同床三年竟没发现‘英台原来是女儿身’
---英台去小解,梁山伯想不明白地问:贤弟为何要“蹲着”方便?为何不能同自己一样“站着方便”
---晚上同床睡眠,祝英台要求梁山伯:床中间放一碗水,不能碰,谁碰翻了要受罚。
梁兄心里虽也有疑惑,却也不敢刨根问底。。。
三年中,英台深深地爱上了梁兄,只是羞于说出“自己本是女儿身”
三年到了梁兄要回家,从此要分别,不知何时能相见.
英台对梁兄说:奴家有个小九妹,聪明玲利人人赞,贤弟为兄来做媒,九妹许配给梁兄。
怂恿梁山伯去英台家向老父亲“给小九妹提亲”。。
梁兄要先行回家,英台送梁兄上路,烩灸人口的“十八相送”便由此而出;
----路遇一口井,两人探头相照,英台说:井如镜,井中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兄生气地说:贤弟把为兄来调戏,把为兄比作女人,分明是两个男人笑盈盈。
----路见一对戏水鸳鸯,英台触景生情不由道,两只鸳鸯在戏水,梁兄不悦:两个男人怎比鸳鸯?
古为今用,现时被“移花接木”成为“举办相亲聚会”场所!
曾多次参加过相亲集会的家长发现:只要有家长说“男的、家中有房子、工作尚好”,立即围上来一批女孩家长。男孩家长顿悟:现时男孩俏了?莫非风水轮流转了?
从各报纸各电视台屡屡采访报道中:“男少女多”现象、正成为大都市年轻人婚配中一个瓶颈。
由此产生了三高“剩女”高学历、高收入、高身材。
到了接近三十的年龄,有人用阿Q精神喊出:宁愿高傲地霉着,也不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情景犹在眼前:绝大部份青年学生被发配支边支农,极少部份‘留城’。
一个家庭三五个子女,只允许一个‘留城’、其余全部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要命的是户口随既迁往下乡地、要想再迁回来,却是千难万难了)
那时‘杭州姑娘儿’多么地骄傲!别的不说,光一个“城市户口”就是化钱也买不到的,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分配进机关(现称为公务员)、分配进工厂(国营单位固定工)、分配进商贸企业(银行系统),享受着一切优厚的福利待遇。
那时用不着有高学历,户口是一切的命脉。
‘杭州姑娘’引为骄傲的基石:城市户口、固定工作、优厚福利。
有份好工作,若模样长得又不差,找对象是多少挑剔!所谓的眼睛生在额角上。
第一要求:男方长得‘达标’、第二要求:男孩有能力,第三要求:男方家境好,
挑挑捡捡、犹豫不决,比较来比较去,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架式!
男方为能娶到:有个好工作、有个稳定收入的儿媳,也是屈尽招数,准女婿帮着买米、买菜、买煤球;
凡用力气的活儿,一概承揽,主动上门做义工,以讨得老丈人开心,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风水轮流转,过了二十几年,‘分配工作’这个词听不到了,‘城市户口’享有的特权被无形中取消,工作可以自主竟聘,居住地可以自由选择。
‘杭州姑娘’引以为骄傲的基石倒塌了!
本地男大部份做了外地女的夫婿;
一不小心,骄傲的“杭州姑娘”变成了“剩女”?
55岁上下的妈妈们但凡聚会,说得最多就是儿女婚事,已成家已抱上孙儿的总算“尘埃落定”只剩往下好好过日子。
子女到了30-35岁阶段,若是儿子家长并不忧心,只要自家有房、有个较稳定工作,也不用多帅、不用多优秀,对那些想在杭州‘落脚’、又不想供‘天价房’的外地女来说,仍是趋之若鹜。
---找个有现成房可住,公婆退休金可充当免费饭票,以后的日子过得轻松是可想而知的,不用担心付房贷,不用担心失业“家中开不出伙”,几十年付房贷的钱拿来自己用用:想买衣服就买,想下饭馆就下,想旅游就去。。。这样的日子多舒心啊!公婆“只要喘气就有工资”,选择这样的男人做老公,才是务实的、聪明的女人!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年龄上男方大个7-10岁又何妨?诸不见,越是大富大贵之人,娶妻年龄差距越大---
当年伏明霞25岁梁锦松不是50岁么?当年的杨振宁与翁虹不是82对28么?
伏明霞的这场婚姻还被媒体写为“这是她人生最完美的一跳”呢!
‘港台多的是“老夫少妻”,越是富裕地区,越多“老夫少妻”!
暂时的,做点低姿态又何妨?做点孝顺儿媳的样也不亏呀?不是说:能屈能伸方丈夫么?
朋友说:外地女当时表现好,三五年后就“咸鱼翻身”不认得她了!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谁能预料‘今后’的事?
朋友聚会时,生儿子的家庭、十有七八个娶的是“外地儿媳”,本市周边地区:富阳、临安、南浔。。。更有安徽、江西、四川、河南。。
哪怕刚出生时,男婴女婴比例相等,到了这个‘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年代,由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导致了大都市未婚男女比例失调!
某同学忽然宣布儿子要结婚,众人愕然:没听说你儿子有女朋友,怎么一下子就要结婚了?
唉!---长长的叹气!我是说都不想说,有啥个好说啦,找了个安徽人。。。
她说:我儿子年纪也不大,长得又帅,家中条件也优越(有房子三套),总不甘心“找个外地人,特别是安徽人名声不好”。人家说起来,难道你们弄得介落泊啦,杭州人找不到啦,去找个安徽人。
起初男方父母阻止他们交往,一边屡屡安排儿子去“相亲”。。儿子拗不过父母也只得去,去是去了、五分钟就回来,说:没感觉!一而再,再而三,弄得男孩母亲只得妥协!同意他们正常来往,不用趁父母不在家,偷偷地来。
(无论如何也须经父母同意,儿子不敢擅自偷着办登记,脱离了父母的支持,婚房怎么办?装修怎么办?婚宴怎么办?现时铺张的结婚场面与费用,没了父母支持,光凭儿子个人是办不到的)
原来,她儿子在酒店遇见一安徽藉坐台女,长得高挑白净秀气,儿子一见钟情,就“被吸牢了”--他母亲原话。
这也罢了,女子万般低调,每每来男方家中,主动帮厨、洗菜、洗碗、做家务。。。男孩子要洗澡,她会把替换衣服全部找出来,放好备用,完完全全一副“公婆与老公的贴心小棉袄”架式。
(此后儿媳生了个孙女、从没工作过,一直“养在闺中”。之后她在安徽的父母以照顾女儿和外孙女的名义来杭州定居了。他俩早些年为儿子买下130平方婚房,现给儿子一家住五口居住,公婆每个月还得“贴3000元生活费”,光靠她儿子一人无力承担五个人的开销。她一直心里很不爽,忿忿然说:他们福气好,生了一个女儿,漂亮,把我们儿子吸牢了,我们奋斗了一辈子全部让他们享受了!他们是一步登天!)
这场父母与儿子的对抗战中,只要儿子够一根筋,能坚持住,投降缴械的必定是父母。
因为,儿子是父母心尖儿上的宝贝,他们一辈子奋斗的目标、不就是为让宝贝儿子过上好生活么?
---
分析:现时男孩从小被宠惯,人之天性又喜贪图安逸,喜欢对方奉承自己,迎合自己,换个杭州本地女,反要本地男去揣摩她的心思,讨她喜欢,给她送花、不一而足,这么做多累呢
本地女肯这么低调么?肯讨好本地男么?
一语道破天机,原是人之本性使然‘贪图安逸’,外地女肯‘暂屈居人下’肯‘暂低姿态’,本地女不屑于做;不肯做、难怪,那些个‘准男友’的心全都飞向了外地竟争者!
这大概就是本地女竟争不过外地女、屡战屡败的主因吧。
为什么人人都喜当官,同理呀,当官者被人捧着,被人敬着、宠着;
做老百姓则相反,处处敬别人,听别人,怕别人、活得多不畅啊!
婚姻也一样,男女双方,谁不喜被对方爱、被对方捧、让对方宠,谁天生喜做“底下人”呢?
骨子里都喜做“上等人”,受用呀!延伸到婚嫁市场---外地女“运用了这一战术”打败了本地女。
让许多自身条件优秀的本地女白领、女金领、成了可悲的剩女!
女白领女金领若到了31-36岁,会不会象男钻石王老五一样呢?
找个比自己小7-10岁的配偶走入婚姻殿堂?
不会!觉得无安全感,不稳定,浪费时间、浪费财力;怕到头来被对方抛弃、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今没有了户口限制,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唯一难以承受的是天价房!
男孩俏了!不是男孩本身俏了,是附加在他身上的条件俏。
家有男儿,父母早早地就节俭着,准备着---将来娶儿媳的钱,
准备了几十年,娶儿媳肯定得男方准备房子,男方化钱,这是中国几千年无形的定律。
家有女儿的,同样受传统习惯使然,潜意识里:我们不要男方的彩礼,嫁嫁出去总是有人要的。
岂料婚配市场发生逆转,如印度:嫁女要有丰厚的嫁妆!否则,嫁不出去!
生女儿的父母,有家底的,立即纠正思想,寻找外地优秀男,有一亲戚:父母豪气地说:大不了房子、车子,装修,婚宴全是我家出钱,只要男孩优秀!
现实中,确有好多外地优秀男“拙到了本地富婆级待嫁女”!
父母无底子无房无钱的本地女,想要重头积攒已是来不及!
自身条件不够好、又无家底,“低姿态”做不了、“屈就”又不愿(嫌太低声下气),
于是不可避免地沦落到:‘悲哀地做剩女’的地步了!
纵然外地男不嫌贫爱富,在两个自身条件同等,家庭条件悬殊的女子面前,他选哪个?
有次聚会,一朋友忽然聊到:生女儿要娇养,生儿子要贱养。
说“娇养”长大的女儿今后眼格子不会太浅,不会一点好处就跟人家跑了,
儿子贱养是为了培养吃苦磨砺的精神,能成才!
听此言,立即纠正她:你真的是不晓得现在的形势?再这样“娇养出来的女儿、今后连老公都嫁不掉了”。
婚姻市场,本地男70-80%被外地女“抢走--竟争走了”
外地女目标明确,敢想敢为:“认识三五天就睡到人家里去了”---有男孩母亲无奈地说:他们半夜里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晓得,难道“把她从床上拖出去”不成?
这场“未婚男争夺战”中,本地女是注定要“输给外地女”,除了“不肯做低姿态”之外;
外地女,哪怕主动去男方家里、主动上床与男孩睡了一年半载,既使婚姻不成功,还可换一个城市,可以离开此地、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家乡亲友不知道。
本地女,有顾虑:本乡本土都认识,万一不成,不是给周围亲戚熟人留下一个话柄?
由此看来,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