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2013-6-10至2014-10-17日起摘抄)
(2016-12-08 18:45:47)分类: 写作 |
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2013-6-10至2014-10-17日起摘抄)
李道荣著
文心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一节
一、
1、言志与发愤。《尚书》首提“诗言志”即诗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名句“惜诵而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2、美刺与经世。孔子“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立言与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汉书
二、
1、崇质尚简。墨家主张“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道家“灭文章,散五采。”《老子》“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立象尽意。庄子提及“言不尽意”的语言难题。儒家“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3、妥帖易晓。一是荀子“约定俗成”,王充“深入浅出”
三、
1、修辞立诚。《周易》“修辞立其诚”,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2、文各异面。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反对者最厉王充“疾虚妄“,”归实诚”反对复古摹拟,张扬个性,力求创造。
3、寻矩遵规。儒家、墨家认为写作是有规律可循。孟子“规矩方圆《周易》:“言有物、言有序、修辞立诚《论语》”文质彬彬”孔子写作过程“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墨子“言有三表:为君、为民、为政。“《礼记》”情欲信,辞欲巧”。
一、以文章功用为中心。孔子学诗的目的是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兴观群怨”
二、零散直观的原则。《尚书》“诗言志”屈原“发愤抒情”
三、多位一体的混沌。“诗书画一理”“立德、立功、立意的三不朽之说”
四、从多元走向一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第二章
第一节
1、准备阶段:才(能)气(质)学(识)习(性)与感物入兴。
一是主体素养,首重才气。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刘勰写作的本体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兴,物以情睹”“观物必造其质”“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这是“文之司南”四方面努力:“积学以储定,酌理以富才,研初阅以穷照,驯辞以怿辞。”
二是感物入兴。刘勰“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构思阶段:神思应感与命意谋篇。
刘勰认为,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是保证写作主体思路活跃通畅的基础,
主张虚静养气。“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主张为文自然,反对竭情苦虑,“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主张“思有利钝,时有通塞,……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
想象的情状:(1)想象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勾通上下古今,“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2)想象以具体形象为内容并伴随着急遽的情感活动“神与象通,情变所孕”。(3)想象初时思路纷杂不定,深入时情感逐步鲜明、稳定、清晰。(3)想象必须受到思想的统辖和辞令的管枢“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关于“灵感”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 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关于命题谋篇:刘勰“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一定要抓纲挈领。
3、表述阶段:熔裁通变与情经辞纬
(1)炼意与剪裁。庄子“语之所贵者,意也。”南朝刘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刘勰《熔裁》“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贯一为拯乱之药”好文章的三条准则“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即一、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其中包含以情理为先以立意为主的意思;二、根据内容来选择融合,其中包含剪材的因素;三、选择文辞来突出要义,其中包含锤炼字句的具体表现。陆机《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2)章句与声律。语言是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得以统一的中介。文章语言形式除了篇、章、句、词外,还有声律的调配问题。到了魏晋南北朝,对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语言形式不同单位“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字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3)内容与形式。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篇》“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韵律谐靡,章句对偶,讳避精详,贤于往昔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刘勰《情采》“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4)通与变。王充《论衡 自纪》“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刘勰《体性》“各师成心”文章就能“各异如面”。创新的二个方面陆机《文赋》一是内容要新,二是辞采要新“陈言之务去”。刘勰《通变》“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乏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能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写作体例规格一定,而语言、气势、力量时机等皆可变通。
(5)文术与修辞。陆机《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必须遵守“辞条”“文律”这些语言的法则与写作规律。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这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上首次用最为明确的语言肯定写作规律、技巧的存在。“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章写作“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赌博)之邀遇。”写作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讲究修辞手法。如比兴,比:分为比义(比喻)与比类(类比),兴:托物喻意,措辞婉转。夸张。对偶有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引用,引事 引言。
文笔之分形于南朝,称于汉代。曹丕《典论 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类“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提到文体共有三十多类。
曹丕《典论 论文》“文非一体,鲜通报备善。常见:诗、赋、论说文、史传文、应用文p84
4、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儒家处世哲学)
2、语言: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1)政治的隆污与社会的治乱。(2)学术思想的影响。(3)君主的提倡 (4)文章内部本身的继承与发展。(5)天才的杰出成就。“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1、情动辞发与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2、操曲晓声与先标六观(刘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观位体(体裁),二观置辞(辞采),三观通变(文章扬弃),四观奇正(手法),五观事义(材料),六观宫商(声律)。”“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写作理论分为过程论、文体论、发展论、价值论、鉴赏论五个子系统。
二、本体研究的纵深挺进
1、开辟儒道佛互补的理论特色。
2、新的理论术语的创立。“风骨、神思、应感、体势、熔裁、滋味、才气、情性等”。
3、观澜索源,本末并重。玄学代表王弼:“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刘勰)文章中整体结构是本,具体语句是末。所谓“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
4、人的发现与个性的张扬。“心生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原道》)
三、面向实践的理论趋赴
1、魏晋南北朝写作研究的本体意识。陆机《文赋》:“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刘勰《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
四、形式的侧重与宗经的偏颇
第三章
第一节
一、写作源流:
1、不平则鸣与穷而后工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读书与交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一要广取博观,融会贯通。二是只读四书五经。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旁推交通等,另外1、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2、读写互助,八面受敌。3、心到、眼到、口到。
1、不诚无物与文如其人
(1)心言诗三者在真诚方面应该统一 (2)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受不真切,写作就不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要求 (3)不诚不能产生共鸣
2、修身正心与贫贱不移
(1)以行为本,以言为表“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韩愈)
(2)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韩愈)
(3)文名、宝贵不可兼得。
1、入门须正(1)立志要高,师法要严。(2)读书要从上到下,熟读酝酿,久之自然悟入。(3)初要胆大,终要小心。
2、文以明道:不排斥文道并重。一派程朱为首的理学家,专谈性理,以道代文。一派以王安石为首的经术派。一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士派。
3、创意造言:杜甫“穷年忧黎元”强烈的现实主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技巧锻炼。白居易:“老妪都解” 韩愈:“师其意,不题其辞”“词必已出”、“陈言务去。”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4、得心应手:1、写作需要丰富的思想感情,“阅世走人间”2、是以作者平素的观察感受为基础的,“观身卧云岭”3、要在艺术规律容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自由。“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4、辞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
1、文气说:气一种精神,主体素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为核心。其他学问、主体情志
2、形神观: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苏轼:“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细节真实,苏轼指出以形写神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要细,(2)抓住特征,(3)自然中显个性
3、意境论:是一种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注重含蓄蕴藏,注意浑然一体
4、风格辨
(1)提倡风格多样性,(2)风格分类的入繁趋简(3)风格形成的诸种因素
1、悟入与活法:悟入: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黄庭坚矜言法度,强调左准绳、右规矩,易造成种种束缚。
南宋吕本中提出活法:《夏均你集序》“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金人王若虚《诗辨》“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法规没有,但基本规律一般法则是存在的。
2、章法与句法: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合。”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元代王构《修辞鉴衡
过换处不可忽》引《丽泽文说》“看文字要看他过换及过接处。
宋代吕祖谦《古文关键》“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倪士毅《作文要诀》“有时数句全在数个字挑剔得好,须是十倍精神。”范温《潜溪诗眼》““炼句不如炼意”,好句要须好字,”特别是动词。
3、修辞手法
第二节
四、研究方式的灵活多样:一是诗话、词话的出现,二是评点的兴起,三是以诗论诗。四是书信、序跋、札记等表述形式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发展论:
1、源流论:诗之为道,相续相禅
2、正变论:正有渐衰,变能启盛(叶燮的正变盛衰理论)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李渔“技无大小,贵在能精
袁枚《续诗品 著我》“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1)
二、主体论:
1、人品论:人品为先,文章次之。孔子“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叶燮“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然亦仅见,非恒理耳。” 有胸襟去名利要立诚,独抒已情。
2、才识论:识为体,才为用:“才有所偏”“不以才使”“学以长才”章学诚《文史通义》“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炼其事。”
3、情感论:情之至者,文末有不至:
(1)情感要真实(2)要注意分寸(3)注意情感的健康向上。
增强情感之法:(1)身历目见(2)情境交迫 (3)不愤不作 (4)顺性而作
关于情与理、情与景关系。
三、本体论:
1、立意:意在笔先与意随笔生:
2、辨体:体欲其辨与用欲其神:徐增《而庵讲话》“作诗须先攻一体,逐体次第而进;体体得手,方是作者。”
3、用料:体物著情与使事用典
一新:魏际瑞《伯子论文》“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
二熟:王夫子《姜斋诗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人能言所知,不能言其所不知。”
三精:袁枚《续诗品》“我饮仙露,何必千钟,寸铁杀人,宁非英雄!”
4、结构:首尾开合与意脉贯穿: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显现,是材料剪裁铺排的技巧呈露,是语言形式对思想内容的整体物化。王世贞《艺苑
(1)拟题审题:庞垲《诗固说》“诗有题,所以标明本意,使读者知其为此事作也。古人立一题于此,因意标题,以词达意,后人读之,虽世代悬隔,以意逆志,皆可知其所感,诗依题行故也。”
(2)开头结尾(3)层次段落(4)过渡照应
薛雪《一瓢诗话》“格有品格之格,体格之格。体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迈。”“四声八病”说。
6、修改:不改不工与不可多改:袁枚“不可不改,不可多改”谢榛《四溟诗话》“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诗能自改,尚矣。但恐不能自知其病,必资师友之助。”
7、境界:意与境浑与入内出外: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意境有三个要素:情、景、述事
8、风格:阳刚壮美与阴柔优美
四、人物论:1、真实论:人事皆假与情理俱真
2、性格论:同而不同与一百八样:(1)以形(貌)显人,(2)以言显人。(3)以行显人。(4)以境显人。
3、运思论:临文动心与代人立心
五、文法论:1、法与不法 “不可以为无。不可以为无者,初学能言之。”
2、为文大法
3、写作技法:睹影知竿(反面写),淡语收浓词(写景抒情),点染法(点明情感、渲染烘托),倒用作结(
二、融入新机的批判与创新
四、理论的系统与方法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