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语文作文
大语文作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28
  • 关注人气:1,5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2013-6-10至2014-10-17日起摘抄)

(2016-12-08 18:45:47)
分类: 写作

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2013-6-1020141017日起摘抄)

李道荣著

文心出版社出版 19944月第1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代写作学的萌芽期(先秦两汉)

第一节   萌芽期写作理论概观

一、             文章功用:

1言志与发愤。《尚书》首提“诗言志”即诗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名句“惜诵而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2美刺与经世。孔子“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大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3立言与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汉书 杨雄传》“其意欲求文章扬名后世。”司马迁要求自己文章“藏之名山”

二、             语言要求:

1、崇质尚简。墨家主张“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道家“灭文章,散五采。”《老子》“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立象尽意。庄子提及“言不尽意”的语言难题。儒家“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3妥帖易晓。一是荀子“约定俗成”,王充“深入浅出”

三、             写作法则:

1、修辞立诚。《周易》“修辞立其诚”,孔子“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2文各异面。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反对者最厉王充“疾虚妄“,”归实诚”反对复古摹拟,张扬个性,力求创造。

3、寻矩遵规。儒家、墨家认为写作是有规律可循。孟子“规矩方圆《周易》:“言有物、言有序、修辞立诚《论语》”文质彬彬”孔子写作过程“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墨子“言有三表:为君、为民、为政。“《礼记》”情欲信,辞欲巧”。  《诗歌》“赋比兴”。   道家的理论与写作实践存在悖逆。

  第二节  萌芽期写作研究特点综论

一、以文章功用为中心。孔子学诗的目的是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兴观群怨”  墨子“先质后文”“利人乎即为,不利乎即止。”,法家“息文学而明法度”

二、零散直观的原则。《尚书》“诗言志”屈原“发愤抒情”

三、多位一体的混沌。“诗书画一理”“立德、立功、立意的三不朽之说”

四、从多元走向一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第二章 古代写作学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期)

第一节 形成期写作理论概观

  一、过程论:

1、准备阶段:才(能)气(质)学(识)习(性)与感物入兴。

一是主体素养,首重才气。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刘勰写作的本体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兴,物以情睹”“观物必造其质”“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这是“文之司南”四方面努力:“积学以储定,酌理以富才,研初阅以穷照,驯辞以怿辞。”

二是感物入兴。刘勰“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构思阶段:神思应感与命意谋篇。

刘勰认为,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是保证写作主体思路活跃通畅的基础,

主张虚静养气。“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主张为文自然,反对竭情苦虑,“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主张“思有利钝,时有通塞,……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

想象的情状:(1)想象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勾通上下古今,“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2)想象以具体形象为内容并伴随着急遽的情感活动“神与象通,情变所孕”。(3)想象初时思路纷杂不定,深入时情感逐步鲜明、稳定、清晰。(3)想象必须受到思想的统辖和辞令的管枢“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关于“灵感”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 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关于命题谋篇:刘勰“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一定要抓纲挈领。

3、表述阶段:熔裁通变与情经辞纬

1)炼意与剪裁。庄子“语之所贵者,意也。”南朝刘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刘勰《熔裁》“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贯一为拯乱之药”好文章的三条准则“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即一、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其中包含以情理为先以立意为主的意思;二、根据内容来选择融合,其中包含剪材的因素;三、选择文辞来突出要义,其中包含锤炼字句的具体表现。陆机《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2)章句与声律。语言是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得以统一的中介。文章语言形式除了篇、章、句、词外,还有声律的调配问题。到了魏晋南北朝,对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语言形式不同单位“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字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3)内容与形式。颜之推《颜氏家训 文章篇》“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韵律谐靡,章句对偶,讳避精详,贤于往昔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刘勰《情采》“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4)通与变。王充《论衡 自纪》“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刘勰《体性》“各师成心”文章就能“各异如面”。创新的二个方面陆机《文赋》一是内容要新,二是辞采要新“陈言之务去。刘勰《通变》“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乏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能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写作体例规格一定,而语言、气势、力量时机等皆可变通。

5)文术与修辞。陆机《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必须遵守“辞条”“文律”这些语言的法则与写作规律。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这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上首次用最为明确的语言肯定写作规律、技巧的存在。“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章写作“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赌博)之邀遇。”写作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讲究修辞手法。如比兴,比:分为比义(比喻)与比类(类比),兴:托物喻意,措辞婉转。夸张。对偶有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引用,引事 引言。

     二、文体论1、文体分类:文笔之分与本末之辨

文笔之分形于南朝,称于汉代。曹丕《典论 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类“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提到文体共有三十多类。

                 2、文体写作:才有所偏与敷理举统

曹丕《典论 论文》“文非一体,鲜通报备善。常见:诗、赋、论说文、史传文、应用文p84

     三、价值观:1、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 论文》)

     2、恢万里无阂,能亿载而为津(陆机)孔子“兴观群怨”

     3、吟咏情性,感荡心灵 (南北朝)

4、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儒家处世哲学)

     四、发展论1、文体:情数运周,随时代用 (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

2、语言: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3、底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时序

1)政治的隆污与社会的治乱。(2)学术思想的影响。(3)君主的提倡 (4)文章内部本身的继承与发展。(5)天才的杰出成就。“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五、鉴赏论

1、情动辞发与披文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2、操曲晓声与先标六观(刘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观位体(体裁),二观置辞(辞采),三观通变(文章扬弃),四观奇正(手法),五观事义(材料),六观宫商(声律)。”“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第二节  形成期写作研究特点综论

 一、学科体系的正式构筑:

魏晋南北朝写作理论分为过程论、文体论、发展论、价值论、鉴赏论五个子系统。

二、本体研究的纵深挺进

1、开辟儒道佛互补的理论特色。

2、新的理论术语的创立。“风骨、神思、应感、体势、熔裁、滋味、才气、情性等”。

3、观澜索源,本末并重。玄学代表王弼:“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刘勰)文章中整体结构是本,具体语句是末。所谓“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

4、人的发现与个性的张扬。“心生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原道》)

三、面向实践的理论趋赴

1、魏晋南北朝写作研究的本体意识。陆机《文赋》:“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刘勰《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  2、注重他人和自我经验的总结。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3、加强理论的实用性。 4、批判当代的不良文风。

四、形式的侧重与宗经的偏颇

 

第三章 古代写作学的发展(隋唐宋金元)

第一节  发展期写作理论概观

一、写作源流

1、不平则鸣与穷而后工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2、读书与交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一要广取博观,融会贯通。二是只读四书五经。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旁推交通等,另外1、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2、读写互助,八面受敌。3、心到、眼到、口到。

  二、主体修养

1、不诚无物与文如其人

1)心言诗三者在真诚方面应该统一 (2)作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受不真切,写作就不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要求 (3)不诚不能产生共鸣

2、修身正心与贫贱不移

1)以行为本,以言为表“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韩愈)

2)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韩愈)

3)文名、宝贵不可兼得。

  三、文本传达

1、入门须正(1)立志要高,师法要严。(2)读书要从上到下,熟读酝酿,久之自然悟入。(3)初要胆大,终要小心。

2、文以明道:不排斥文道并重。一派程朱为首的理学家,专谈性理,以道代文。一派以王安石为首的经术派。一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士派。

3、创意造言:杜甫“穷年忧黎元”强烈的现实主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技巧锻炼。白居易:“老妪都解” 韩愈:“师其意,不题其辞”“词必已出”、“陈言务去。”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4、得心应手:1、写作需要丰富的思想感情,“阅世走人间”2、是以作者平素的观察感受为基础的,“观身卧云岭”3、要在艺术规律容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自由。“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4、辞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 

  四、文章形神:

1、文气说:气一种精神,主体素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为核心。其他学问、主体情志

2、形神观:荀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苏轼:“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细节真实,苏轼指出以形写神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要细,(2)抓住特征,(3)自然中显个性

3、意境论:是一种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老子:“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注重含蓄蕴藏,注意浑然一体

4、风格辨

1)提倡风格多样性,(2)风格分类的入繁趋简(3)风格形成的诸种因素

  五、法度技巧

1、悟入与活法:悟入: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黄庭坚矜言法度,强调左准绳、右规矩,易造成种种束缚。

南宋吕本中提出活法:《夏均你集序》“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金人王若虚《诗辨》“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法规没有,但基本规律一般法则是存在的。

2、章法与句法: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合。”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元代王构《修辞鉴衡 过换处不可忽》引《丽泽文说》“看文字要看他过换及过接处。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宋代吕祖谦《古文关键》“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使人不知其为缓急显晦,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过接乎其间,然后可。”倪士毅《作文要诀》“有时数句全在数个字挑剔得好,须是十倍精神。”范温《潜溪诗眼》““炼句不如炼意”,好句要须好字,”特别是动词。

3、修辞手法  南宋 陈马癸《文则》提出许多修辞原则,不拘于字词句段,也扩展到篇章。叙说结构上:“数人行事,其体有三:或先总而后数之……或先数而后总之……或先既总之而后复总之。”叙说层次上“文有上下相接,若踵然,其体有三:其一曰叙积小至大……其二曰叙由精及粗……其三曰叙自流极源”。赋比兴,“用代字”法。沈义父《乐府指迷》“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等字。””

第二节  发展写作研究特点综论

  一、倡发追逐诗文革新运动:唐宋诗文革新运动,一批判形式主义文风,二对社会人生的执着关注,“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工夫在诗外,为情而造文等”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补察时弊、泄导人情”三是理论的实践品格。

 二、转向操作的技法研究:掌握法度技巧的三个层次,清代“入格——合格——破格说”

  三、相关理论的借鉴融合:突出诗书画一理观点,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另外,史论与文论相结合。写作相关学科的相通。

四、研究方式的灵活多样:一是诗话、词话的出现,二是评点的兴起,三是以诗论诗。四是书信、序跋、札记等表述形式

  五、以道论文的滞涩与以禅喻诗的飘渺:隋唐宋金元时期,采取儒佛道并重的文化政策。

 

第四章 古代写作学的成熟期(明清)

第一节   成熟期写作理论概观

一、发展论:

1、源流论:诗之为道,相续相禅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偏颇

2、正变论:正有渐衰,变能启盛(叶燮的正变盛衰理论)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李渔“技无大小,贵在能精

    3、创新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枚《续诗品 著我》“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1)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二、主体论:

1、人品论:人品为先,文章次之。孔子“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叶燮“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然亦仅见,非恒理耳。” 有胸襟去名利要立诚,独抒已情。

2、才识论:识为体,才为用:“才有所偏”“不以才使”“学以长才”章学诚《文史通义》“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炼其事。”

3、情感论:情之至者,文末有不至:

1)情感要真实(2)要注意分寸(3)注意情感的健康向上。

增强情感之法:(1)身历目见(2)情境交迫 (3)不愤不作 (4)顺性而作

关于情与理、情与景关系。

三、本体论:

1、立意:意在笔先与意随笔生: 唐彪《读书作文谱》“作文须立大主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见气象深浅。”刘熙载《艺概 经义概》“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意要纯,一而贯摄”

2、辨体:体欲其辨与用欲其神:徐增《而庵讲话》“作诗须先攻一体,逐体次第而进;体体得手,方是作者。”

3、用料:体物著情与使事用典  

一新:魏际瑞《伯子论文》“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

二熟:王夫子《姜斋诗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人能言所知,不能言其所不知。”

三精:袁枚《续诗品》“我饮仙露,何必千钟,寸铁杀人,宁非英雄!”

4、结构:首尾开合与意脉贯穿: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显现,是材料剪裁铺排的技巧呈露,是语言形式对思想内容的整体物化。王世贞《艺苑  言》“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

(1)拟题审题:庞垲《诗固说》“诗有题,所以标明本意,使读者知其为此事作也。古人立一题于此,因意标题,以词达意,后人读之,虽世代悬隔,以意逆志,皆可知其所感,诗依题行故也。”

2)开头结尾(3)层次段落(4)过渡照应

      5、语言:炼字炼句与炼意炼格:语贵锻炼,一是炼眼“诗眼、文眼词眼曲眼等”刘熙《艺概 经义概》“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二字为主。”(关键句与关键词)“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二是结合语境。王骥德《曲律》“虚句用实字铺衬,实句用虚字点缀。”

薛雪《一瓢诗话》“格有品格之格,体格之格。体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迈。”“四声八病”说。

6、修改:不改不工与不可多改:袁枚“不可不改,不可多改”谢榛《四溟诗话》“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诗能自改,尚矣。但恐不能自知其病,必资师友之助。”

7、境界:意与境浑与入内出外: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意境有三个要素:情、景、述事  〈〈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歌:一是意象营造意境,二是虚实相成,有无互立。

8、风格:阳刚壮美与阴柔优美

四、人物论:1、真实论:人事皆假与情理俱真

2、性格论:同而不同与一百八样:(1)以形(貌)显人,(2)以言显人。(3)以行显人。(4)以境显人。

3、运思论:临文动心与代人立心

五、文法论:1、法与不法 “不可以为无。不可以为无者,初学能言之。”

2、为文大法  

3、写作技法:睹影知竿(反面写),淡语收浓词(写景抒情),点染法(点明情感、渲染烘托),倒用作结( 先景后情),总分法,正反法,引用法,抑扬法,结束法八则:“结束有余、言有尽而意无穷、三叹而有余音、竿头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结束括应、前散后收、结束推原、等”小说:因缘生法法。弄引法(有起因)、獭尾法(结尾有余声)、草蛇灰线法(有线索)。欲合故纵法(有悬念)、横云断山法(一事引出另一事)。正犯法、略犯法(同中有异)。

     第二节  成熟期写作研究特点综论

          一、历代理论的整理与综合                  

二、融入新机的批判与创新

          三、文体研究的深入与细密   

四、理论的系统与方法的更新

          五、宏观的审视的欠缺与过程把握的薄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