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西二中——我童年的乐园——山东省实验中学  杨 方

(2016-05-07 20:58:35)
分类: 我们老师

临西二中——我童年的乐园

 

杨方:临西二中原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杨家楣之女,现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教,今天她发来回忆在二中成长的一篇感人的文章。前几年,我写过一篇对她成长的感悟,附在后面。)

(这几天在微信里看到多篇关于临西二中的文章,作者既有在职在校的师生,也有毕业多年早已成家立业的老学生。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文章,突然间很多话涌上心头,感觉自己也很有必要谈谈这所学校——这个永远不会从我的记忆中抹去的地方,说说那里的人,那些年的事儿。(刚开了个头儿,我的泪就流下来了......

我与二中的缘

我与二中的缘,或许是别人都比不上的(请恕我如此不客气),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1971年秋天,我的出生促使我的父亲做出一个影响我们全家的决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到临西县第二中学。当时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别人都想着去大城市,他为什么偏偏反着来呢?多年后,我也半开玩笑半埋怨地问过这个问题,父亲却没有一丝后悔地说:“当初是为了家庭生活需要,想着回来可以好好培养你和你哥哥,一个换俩;可是做中学教师培养出那么多大学生,我换回的岂止是两个啊?”因为在临清临西区划时,我母亲被划在临西县,所以父亲就调到了临西二中这所学校。换句话说,是我给临西二中带来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名师,单这一点,有谁能比得了呢?

于是,我就成了临西二中的教师子女,后来又成了这里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这里,成了临西二中的语文教师。虽然2001年我因家庭原因离开了她,但是,我始终惦记着她,牵挂着她,关注着她。说到这里,您是不是可以理解我的感受呢?正是这种缘分,使得我在离开她十五年后回忆她时,各种滋味都在心头泛起来,才在刚说几句时就控制不住地流泪了。

二中——我童年的乐园

记忆里,二中是我童年的“百草园”。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这里很大,那时的我觉得凭自己的力量怎么都跑不出她的怀抱,所以和我一样的教师子女,都被“放养”在校园里。我们从单杠双杠的两端爬上去跳下来地追逐,从小土山上的树上摘果子吃,从大土山的洞里紧张而又兴奋地钻进钻出,从宏伟高大的大礼堂的窗台上“勇敢地”跳下,震得双脚发麻......玩儿累了,到校门口的水渠里涮涮脚,让清凉的渠水带走满身的大汗。

大操场

二中的大操场经常上演最让我感到快乐的节目。每天下午,体育队的运动员都会在操场上训练,他们先是活动四肢热身,然后一遍遍地分解练习技术要领(当时的我对此很是好奇和不解),最后才是最精彩的专项运动。

一年两季的运动会上,我拼命为根本不认识的哥哥姐姐加油,看着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我很感动,似乎能感受到他们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青春活力。对于比赛得了第一的学生,我更是把他(她)视为“超级英雄”。很多时候我会跟母亲在她工作的医院里住,但只要到了学校开运动会时,我是无论如何也要赶到二中来的。

操场上经常放映电影,我们吃过晚饭就赶紧往操场跑,想抢占最佳位置,可是别人来得更早,有时候只好叹着气坐到银幕的另一面,看“反面”电影。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精神大餐,就连科教片都能深深地吸引我们,更何惧夏日的蚊虫,冬天的寒风呢!甚至连在操场上召开的严肃的学校大会,都能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名的激动。

就是这个大操场,春天的大风会扬起尘土的地方,秋天的杂草要带来麻烦的地方,走出了董凤芹、张耀华等等一大批运动健将,不仅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也使二中成为名符其实的传统体育运动基地。

小平房

不得不提的应当是那些被我视为亲人的老一辈教职员工,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个个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那时群英荟萃,是我印象里二中师资最强的时期。当时学校给每位教师提供一间大约17平米的小平房作为宿办室,一排平房住着大约十户人家,中间也没有隔断,所以经常一起打哈哈或者聚个餐,大家交流很多,心也很近。

每排平房西头有一个水龙头,大家洗菜、洗衣服,共用“一龙头”水。两排房子之间除了有一条小路外,还有一块空地,被大家开掘起来种上蔬菜。茄子、黄瓜、西红柿、豆角、丝瓜、青椒、尖椒......只要一户种了,大家就都有的吃。记得有一年茄子大丰收,大家吃不完就凉成干儿,一串串的挂在阴凉的地方,在没有蔬菜大棚的年代里,我们冬日的餐桌上竟然也有茄子吃,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小时候的我,经常分不清父亲的办公室到底在哪排哪间,走错屋子不好意思了,就跟人家瞎扯。那些叔叔大爷阿姨们也不点破,陪我玩儿一会就把我送回去,当时的我以为自己很机智,现在的我能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善意和爱。西邻张阿姨(张乃匀老师)家的儿子跟我同岁,鼻子有点扁,常常编唱不知名的歌儿,特别是那首《茄子炒辣椒》,用方言口音唱出来,还配合着瞪眼叉腰的动作,常常令人捧腹。东邻孙大爷(孙志远老师)因为自己没有女儿就很喜欢我,看了《卖花姑娘》这个电影,就赶紧跑到我家,认真地对父亲和我说:“一定要保护好眼睛,不要成为电影里的卖花姑娘!”前排刘大爷(刘兴永老师)因为看到过父亲给我洗头,见了我就问一句:“你又来洗头发了?”后排李大爷(李家权校长)和杜阿姨(杜美茹老师)家我也常去,因为杜阿姨是音乐教师,歌声动听琴音悠扬,我很喜欢和她亲近。他们家里最早有了录音机和歌曲磁带,有一次杜阿姨给我放苏小明的歌,我最喜欢那首《军港之夜》,她就不厌其烦地倒磁带,一遍遍陪着我听,现在想想我都不好意思了。在即将升初中的时候,李大爷说:“孩子,不要太紧张,咱们教师的孩子都能来二中读书。”我却意气风发地说:“我才不要照顾,我一定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来!”后来听父亲告诉我,李大爷逢人就夸我,说这是他听到过的“教师子女说出的最有志气的话”。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条件艰苦,却能苦中作乐;他们以诚相待,简单却不平凡。虽然,无情的时光正在吞噬着我的这些可敬的父辈,可是,他们永远存在于我的心中,也应当永远被书写进二中辉煌的史册,因为他们身上体现着二中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是二中的魂!

小平房里还有一些常客,那便是父亲的学生们——我的大哥大姐。孩提时代的我,见到一个学生就会问父亲两个不变的问题:“他(她)叫什么?学习好吗?”在他们的眼中,尤其是最早几届的大哥大姐眼中,我是个小不点,学军哥说那时的我“就像个洋娃娃”,皮肤雪白,头发金黄,这毫不夸张。那时的我也得到了大哥大姐们的宠爱。有一段时间母亲生病,父亲一个人带我住在学校里,每天接送我上学放学。有一次学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父亲实在走不开,就让他的学生去接我,可能是看到了来接我的换了新面孔,我坐在车座上高兴极了,一路上叽叽喳喳的,一点儿也不忸怩。是啊,这些哥哥姐姐本来就很熟悉很亲切,有什么好别扭的呢!最让父亲头疼的是早上给我梳小辫,他手劲儿很大,两条小辫子被梳成了结实的两根小棍儿,把我疼得龇牙咧嘴。细心的任俊青大姐发现了这个问题,每天早上主动来给我梳小辫,辫子漂亮了头也不疼了,我别提多高兴了,觉得任姐姐是世上最好的姐姐。在她毕业的时候,我专门跟她合了影,还让照相馆给上了彩色,那是多么难忘的回忆啊!

父亲在哥哥姐姐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或和蔼或严厉,但大家公认的是他课上得好,而且多才多艺,因而对父亲更多的是敬意和谢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十左右,而父亲带的班却屡屡创下几倍于全国录取率的班录取率,那个百分之七十多的高录取率或许在现在的二中仍是个未被突破的记录。有的学生因家境困难要退学,父亲就一边做家长的工作一边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得以完成学业并考入大学;父亲还在一个雨夜跑出老远追回一个逃学的男生,甚至动了手把他“打”进了大学,在有了很不错的工作和生活之后,他感谢老师把青春迷途的他“打醒了”;父亲曾没收过几个学生的扑克,并承诺等他们毕业后陪他们玩儿个痛快,结果高考后的那个夜晚他们通宵未眠,那副熊猫扑克也留在了我家,最后被我玩儿烂了;父亲会吹笛子、拉二胡,他还常在课外活动时间拉着手风琴在教室教学生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逛新城》《再见吧妈妈》等当时最流行的歌......这些事有一少部分是我当时的记忆,更多的则是这些学生毕业后来我家时的回忆,他们边讲边笑,这种深厚的师生情在他们的笑谈中感染着我,也深深感动着我。

临西二中,我的童年乐园,也是我种下“教师梦”的地方。那些优秀的前辈,那些对学校满怀深情的学子,那些感人的教育故事,使我的童年快乐美丽!

                  附——

                    行进在路上——杨方 

杨方是我曾经的学生,对于苦苦探求语文教学之路的我来说,如果有学生做了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总是一种期待感。期待进步、期待跃迁、期待在教学中取得成就。当然更期待他们能成为名师、教育专家。虽然自己没成什么气候,但这种期待,则时时缠绕于我心中。虽然有些学生或者发财,或者升官后对我因无权无势而藐视、无情使我感到世态的炎凉,但并没有减弱我的这种期待。

     杨方现在同样是语文老师,像她一样是我的学生的语文教师,在我县已有几位,但有的已经从政,有的已经经商,有的已没有了联系,对于她虽然和我分隔两省--她在山东临清,我在河北临西,但时有音信传来。在二中,也曾经和她同事几年,在我的印象里她做事不张扬,但有板、有眼,备课、改作业极端认真。有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教书前三年就可看到未来的发展。一个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并且竭力为之的人,我想经过几年的奋斗,一定会做出成绩的。在和我共事的几年,我曾陪她到省里参加过一次青年教师评比大赛,虽然奖项为三等奖,但整体排列较前,这对一个刚刚任教的老师来说,我当时感到真的是了不起的。后来,她调往山东,近几年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已获得临清市优秀教师、聊城市十佳青年教师、聊城市语文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山东省高中语文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曾出示省级公开课。这既出乎我的意外,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去年5月份她的论文也将在《语文教学之友》上发表,并刚刚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的课堂教学大赛。这在我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我对"学生"的进步,由衷地高兴,也有了更大的期盼!

学生,老师,老师,学生,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而在语文教研上的相互奋斗、追求,想想也是无边快慰的事。我也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曾是我学生的老师出现。

她虽然已经在山东临清任课多年,作为曾经的二中的老师,本来我想把她纳入我的学生系列,但由于是老师,就暂且放在此处吧,也许能个人写启发。

去年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全省招调教师,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调到省实验中学,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平台,期望她的进步,期望她能为语文教学做出她独特的贡献。

(这是好几年前写的一篇东西了。后面一段是补充的,她今天发来文章,也勾起我不少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