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  (转)

(2014-10-24 10:05:58)
标签:

情感

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其中有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的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有以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为代表的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还有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众多的流派各自都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作文教学的发展。然而在诸多的流派中,我最推崇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而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无疑在这个流派又极具代表性。

系统开放性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系统的外部开放意味着作文教学要建立在生活这片沃土上。于漪老师认为: “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 ,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清泉来自何方 ? 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流长。”相反 ,如果“忽视生活活水 ,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 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 ,那无疑是沙上建塔 ,底气极差 ,虽煞费若心 ,但终难见效。”她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为学生提供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机会。她说:“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 调查访问的机会 ,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材料交流会 ,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生动愈细致,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

     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但是写作却在我们的心里,如何让生活进入我们的心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来实现。观察又分为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作文的训练需要我们有意思的去体味与感受,,避免熟视无睹现象的产生,所以作文写作需要有意观察的支持。于漪老师反复强调不仅要身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她说 “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 ,无论是自然景物 ,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 ,只要做有心人 ,细细观察 ,处处留意 ,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相反 ,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固然见不到写作之泉 ,生活之水。”

生活之中仅仅有注意是不够的,还要培养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反应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于漪老师认为生活之中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广阔性。她说:“目光要敏锐 ,要有透视力,能小中见大,浅中见深,于平凡中看出不寻常的意义。”深刻就是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她说:观察事物“不仅用眼睛等感觉器官 ,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不仅能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要教会学生对人事、景物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 ,更要拆开来看 ,洞悉细微之外;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教会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 ,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

思维要有独创性 ,有独到见解,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培养创造精神。她说:观察事物 “要认真体察 ,抓住对象的特点 ,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 ”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应该不拘泥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要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思考事物。对此,她说: “一件事要反复看 ,多角度看 ,认识其多方面的意义。打开思路 ,反复想几遍 ,就能捕捉住事物的全面 ,弄清含义 ,认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选准议论的话题。 ”(《要重视学生情感思维的开发》)

     语文教学系统的内部开放意味着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于漪老师强调阅读教学与听说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阅读与听说的方法和途径。她主张扩大阅读范围,强调科学的读书方法,主张通过阅读为写作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研究他人的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她认为要扩大阅读范围 ,阅读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她说:“读”,不能局限在得法于课内,更要得益于课外。如果说课内读的是‘点’,那么课外的广泛阅读才能构成一定的知识面。”她主张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推荐作品、 科技读物 ,对报刊杂志上的时文进行评价 ,举办读书会 ,读书经验交流会 ,指导书刊的购买与阅读 ,做读书摘记和阅读卡。在读书方法上她认为 “读书万不能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对文情并茂的佳作要精读深思 ,多思考 ,细咀嚼 ,力求收到 ‘望表而知里’ 的效果。??读 ,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 ,拨动自己的心弦 ,激起高尚思想情操的共鸣 ,把握文中感情的脉搏 ,使文章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深入理解作者炼字、 炼句、 构思组材的匠心。这样 ,一学期扎扎实实精读一定数量的文章 ,可积累知识 ,积累语言材料 ,研究他人的思路与写作技巧 ,从中获得启发与借鉴。 ”

     总之 ,于漪认为 “广采,积累,精选,提炼,把锤字炼句和炼意结合起来,把听与写、 读和写结合起来 ,锲而不舍地进行训练 ,学生笔下也会生花 ,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词句。”

构建作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思维、语言、思想、情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过程是主体根据思维目的对思维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制作的过程。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分析和综合 ,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比较、分类、抽象、 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文章的材料加工、立意和布局谋篇都是思维过程的结果,因此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于漪老师认为学生应在 “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写作就会内容干瘪 ,词不达意。”她还强调思维训练的贯穿性和多样性。“思维训练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想象都要认真扎实地加以训练。……写作最忌脑子僵硬,思维不清。因而,写作教学的全过程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借助语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思维训练,低年级尤其要重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高年级侧重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和结果,只有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丰富起来时,语言才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写作的过程是将思维的内容和结果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语言的能力是制约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漪老师认为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对语言进行锤炼、推敲 ,把语言“嚼出香味来”,这样才能做到语言的规范、简明、连贯、 得体,做到语言优美,字字珠玑,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感觉,改变自己语言干瘪无味的情况。她说: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再好的思想、精湛的见角,缺乏驾驭文字的技巧,文不逮意,同样不能动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的表现力相当程度在于词句锤炼的功夫。语言文字贵在表现得恰到好处 ,谨严而生动 ,朴素而不干枯 ,华丽而不浮染。……中国语言十分丰富 ,同义词、 近义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极细微的差别 ,平时要求学生多多积累、吸收、写作时或叙事、或状物、或绘景、或写人、或说理 ,都应在词汇的宝库中细心选择,选择最贴切的加以表现,褒贬分别,轻重得当。”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文章即使结构语言再精美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一片好的文章,其思想往往表现的就特别突出。对此,于漪老师主张文贵意深。她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乃乌合之众。要写出佳作,须在‘意’上提炼,用‘意’统率材料。主题思想深刻、新颖 ,文章就会醒人耳目 ,发人深思。 ”确立思想的标准上 ,她认为应该正确、 深刻、新颖。“正确 ,不能错误 ,不能歪。对阐述的问题所持的主张和见解应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能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刻 ,不能浮泛 ,只擦到一层皮。浮皮擦痒,说不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振聋发聩,使人受到启示,这样的文章旗帜举不高。……新颖,不能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或者翻新他人之思想,脱化他人之已写,敢于创新,赋事物以新意。”

     作文构思过程中她主张以情感为触媒、 催化剂 ,与思维结合 ,以情引思 ,思中带情。她说: “把五光十色的世界通过文字的创造加以再现 ,这是学生习作的必由之路 ,而在这条路上分布着许多采摘题材的有趣的小径 ,体察事物 ,开展情感思维就是其中一条。”于漪老师主张文须有情,文贵情真。“情动于中,才能言表于外,没有真情实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一切矫揉造作只会扼杀文章的生机。”

总之 ,于漪老师主张作文教学要以思维为核心 ,锤字炼句 ,以情引思 ,思中带情 ,表现真情实感 ,思想深刻 ,论述正确、 新颖。

系统兼有层次的作文教学讲评体系

于漪老师把作文讲评看作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讲求计划性,把学生的原有知识、接受能力、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写作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级体系,从而将作文讲评系统整体性和层次性有机的统一起来。她说: “教师要努力掌握讲评的主动权 ,不能无目的无计划地随着学生习作‘飘’ ,要把每一年级每一学期写作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生习作中的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讲评计划。”例如于漪老师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写作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能力,力求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首尾一致。)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讲评计划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学生就可 “凭借自己的材料培养他们观察、 想象、 思维、记忆等能力,学生有贴肉之感。”讲评计划切合学生教学实际 ,从学生习作的感性材料出发 ,上升到理性的知识 ,知识穿成了线 ,再以它指导写作实践 ,学生就会从写作盲目的境地中逐渐走出来 ,学会自觉地运用语言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达到作文讲评的效果。这与就文评文、 零敲碎打的效果自然不同 ,那样学生脑中写作知识不成体系 ,不可能理出写作规律性 ,知识杂乱 ,写作水平自然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