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原则及注意问题
(2013-12-06 17:03:42)语文课堂导入原则及注意问题
(一)针对性原则。导入的目的是为了上好一节课。语文课堂导入是上好语文课的一种手段。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然后才能更好地对课文内容展开学习。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强,不能离题太远,要有助于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启发性原则。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探讨。导入的启发性需要在恰当的“度”上,不能太难、太偏、太学术化,否则会难倒学生,使他们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想一想,确实如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趣味性原则。导入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要做到导入有趣味性,必须真正理解所学文本的特点性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关联性原则。讲新课之前,提出一些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并顺理成章导入新内容。要善于以旧拓新,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语言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所提问题要有思考的余地,要有助于启迪学生自行类比,自行探讨,自觉去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防止导入目的不明确。一般来说,导入的目的就是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中心课题,在教学的起始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动机,激发其思维,使其具有学习中心内容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有的教师不理解导入的意义、目的,为导入而导入,只知道导入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知道导入的本质内涵如何,只做表面文章,把握不住精神实质,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导入应起的作用。导入的目的不明确除了指对导入的一般目的,还指对导入的具体目的不明确。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因而不知道设计的导入为什么目标服务,通过导入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导入既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也要使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有充分知识准备、心理准备。所以,教师在导入时既要充分了解导入的一般目的,又要十分明确导入的具体目标。
(二)忽视学生的具体状况。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导入都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出发,要根据课堂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导入方法,导入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运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是设计、运用导入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教师忽视学生情况,只考虑教学内容,只要是教学某个内容,无论对哪种水平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法。这常常使导入流于形式,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有时,甚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中心课题的兴趣,效果适得其反。比如说,有趣的故事是容易诱发出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素材,而巧设悬念则适合中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如果将二者对调,效果则不堪设想了。
(三)缺乏与中心课题的联系。导入是为教学的中心课题服务的,一切都应围绕中心课题而展开。导入切忌冗长繁琐,缺乏效率。有人在导入时目的是很清楚,与中心课题也联系密切,但是设计的导入冗长繁琐,太费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兜了很大一圈才完成原本一两句话就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喧宾夺主,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教学的中心课题反而得不到充分展开。导入是手段,更好地为教学的中心课题服务才是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法,短小精悍,富有效率,切不可过长过繁,颠倒主次。有的教师将导入绝对化,割裂了导入与中心课题的联系,看起来导入很漂亮,实是失去了灵魂,忘记了导入只是为了向教学的中心环节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