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爱,妙不可言”(十一)
(2009-04-30 10:54:41)
标签:
杂谈 |
我走向桓桓的工作毯,把最细的圆柱体插入插座中,接着从细到粗一个一个插进去。
插到第4个时,桓桓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挣脱薛老师的怀抱走过来,把圆柱体从粗到细插了回去,放到最细的一个时,他发现放不进去,把它颠倒过来才放进去。
孙瑞雪:圆柱体插座是儿童学习空间几何关系的第一种教具。几何是抽象空间中的边界,圆柱体插座把圆柱几何直观化。这个教具体现了蒙氏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儿童的认知从感觉开始。
圆柱体插座让儿童通过几何边界的对应来感知几何边界。一一对应是这个教具操作的主要内容。在一一对应的操作中,儿童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比较,掌握空间概念,为将来的几何学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操作这个教具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爱,妙不可言
我发现2岁半的桓桓最近对家里的阿姨很依恋。
今天早晨,阿姨送来桓桓后悄然离开,桓桓发现后立刻痛苦地跑向门口,不停地喊着“阿姨!阿姨!”我追到他身边轻声安慰道:“桓桓,阿姨回家给桓桓做下午饭去了,桓桓下午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 他听了破涕为笑,情绪好了起来。
整个一上午我都和他在一起聊天、工作、游戏。下午吃加餐的时候,我坐在旁边陪他,他不停冲我笑。妙妙吃完离开后,桓桓跪在我面前,双手搭在我腿上,慢慢对我说:“吕老师…… 桓桓爱你。”说完羞怯地将头埋在我的两腿前。我心里热乎乎的:“桓桓,吕老师也爱你。”听到我的回答,他的小脸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爱,真是妙不可言!
孙瑞雪:儿童对教师对环境的爱和依恋,说明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环境,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是快乐的。儿童依恋老师是他感情的需要,也是他不能独立的表现。
拿掉剪刀
豆豆兴奋地拿起一把剪刀对老师说:“我要剪纸!”
正在看书的桓桓听见了,赶紧把书归位,也拿了一把剪刀对我说:“剪纸、剪纸。”
我拿了一张纸,放在桓桓打开的剪齿上让他剪。桓桓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没很好地发展起来,他两手一起用力,困难地、专注地剪着纸。在这期间,豆豆停止了剪纸工作,但他拒绝将剪刀归位。老师帮他归位了,但无意中把他的剪刀挂在了桓桓的挂勾上。
桓桓停止剪纸后,发现自己的挂勾上挂着剪刀,毫不犹豫地把那把剪刀扔到地上,再把自己的剪刀挂上去,然后平静地离开。
孙瑞雪:这个情景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知道小小孩在秩序被破坏时可能会哭。可桓桓没有哭,而是直接用行动纠正了秩序。一个正确而雅致的秩序感会在儿童那里很快实现“肉体化”,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然,就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础。
这篇小短文让我们看到了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好几个用语:打扰;归位;肌肉发展;专注;帮助儿童;工作;秩序。用这几个词可以写出很多这个年龄的正常孩子的小短文。
找椅凳
下午吃加餐,桓桓一幅没睡醒的样子,洗完手来到餐桌旁自己的位置上,眼睛看也不看就直接用手摸自己的椅凳,摸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椅凳不见了。他一脸茫然,似乎在说:“桓桓椅凳呢?”
接着他蹲下来看桌子底下,看了好半天,确定桌子底下也没有,再次露出茫然的表情:“椅凳呢?”
突然间,他从桌子底下看到对面豆豆的椅凳。豆豆没来。桓桓兴奋地说:“桓桓椅凳!”立刻站起来跑向对面,准备拿椅凳。
豆豆的椅凳上洒了一点果汁,老师正在擦。桓桓兴奋地跑过来,手指着椅凳对老师说:“桓桓椅凳!”老师告诉桓桓:“这个椅凳没擦干呢,还不能坐。”桓桓再次出现茫然的表情:“那桓桓椅凳呢?”
正在这时,桓桓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跑去卫生间。原来他记起了放在卫生间搭衣服的小椅凳。正要拿时,听见老师说:“桓桓,椅凳干了,你可以用了。” 桓桓兴奋地跑回来说:“桓桓椅凳,桓桓椅凳。”然后吃力地把它搬自己的位置上,吃起了加餐。
孙瑞雪:“恒恒椅凳”是一个儿童式的电报语,意思是“恒恒坐的位置上的椅凳”。电报语是儿童语言的特征。
恒恒的位置和这个位置上的椅凳已经成为恒恒的秩序。这么小他就能努力恢复这个秩序,这对成人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对儿童来说,它是儿童处于放松状态和正常状态时才出现的景象。
小狗下坡
2岁1个月的桓桓入园两周多了。
昨天,老师们向几个小宝宝展示“小狗下坡”的教具。小狗从坡上缓缓走下来,发出悦耳的“哒哒”声。桓桓急切地拿起小狗,把小狗的头掉过去,想让它再从坡上走回去,可小狗只能从倾斜的坡上下来,不能回去。
桓桓又把小狗放在地上,发现它还是走不了。最后,他把小狗放到坡上, 让小狗下坡。他则在旁边看着,脸上带着微笑。他的愉悦传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
孙瑞雪: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北京华亭幼儿园的几个孩子或前或后都进入了空间智能的敏感期,如何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呢?一天,老师发现了“小狗下坡”的玩具,觉得它对孩子探索空间有帮助。果然,这个玩具让孩子在惊喜中又是观察又是实验,一会儿突然大笑,一会儿突然安静,整整一个下午,孩子和老师都沉浸在认知的喜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