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突围:教师的企业家化
(2018-05-11 21:53:41)
标签:
教师创业高职突围 |
分类: 灯下闲谈 |
要让高职“香、亮、忙、强、活、特”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完善?如何深化?按既有的思维和套路,搞搞“课题”,写写“论文”,那不叫完善,那不叫深化,那叫模仿本科的自我迷失。要改变职业教育不受青睐的窘境,要让社会接纳,要让学生愿意就读,高职教师只具备双师素质是不够的,而必须成为教师企业家。
教师,是执行者,是员工,其价值体现在胜任;企业家,是决策者,是主人,其价值体现在创造。教师企业家,就是要让教师变员工为主人,变执行为决策,变胜任为创造。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一是鼓励教师办企业,二是鼓励教师入股,三是鼓励教师行业兼职。当务之急,把当下的工作室、工作坊、创客空间上升为企业或公司。让教师: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当教师的同时,又经营企业;经营企业的同时,又当教师。高职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的依据和标准,不再是学位、论文、课题,而是行业的影响力、社会资源的支配力、社会活动的组织力、政府决策的参与力、企业管理的经营力以及教学指导的感召力。
以校企合作为例,为什么效果差强人意?一是学校与企业隔了几个时空。学校自娱自乐,距企业于千里之外。老师们不亦乐乎,但走出校门就找不到北。二是没有责任主体。看上去,学校、企业和政府都有明确的职责。事实上,参与的组织越多,责任越无法落实,责任也越容易推卸。没有责任落实和追究的校企合作,最为擅长的就是挂挂牌子、写写稿子、填填数字。当教师成了企业家,情况就不一样了。企业的对接,资源的利用,可以既轻松又有效。更关键的是,校企合作的责任得到了落实。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决定于行动成果的归属,企业是自己的,还需要检查、考核、填表格吗?没有责任主体的落实,任何管理举措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是企业家,责任主体落实了,校企合作就变得自动化了,全天候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就成为了可能。合作对接、岗位落实、生活安排、技能训练、师傅遴选、安全保障、考核评价,等等工作事项和操作环节,老师自己统统会搞定。学生上手快,企业效益好;学生成长好,企业用人有保障。省心省事,双赢多赢。做到教师与企业家的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教师要成为企业家,教师自身的学习和素质提升,就不再是学校的任务了,而成了自觉的行动。办企业的过程,是一个追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天遇到的来自专业、管理、财务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去解决。创办企业是提升教师素质的绝佳手段和途径。被迫非自愿的学习和培训,哪怕有继续教育学分的考核,都是低效的。目前的管理机制之下,不少老师越来越远离专业,对行业对企业对社会也越来越陌生,上大学读研时获得的仅有的一点学术素养也日益退化。发表的文章,不是拼凑的就可能是买来的;所讲的课,学生不认可,自己也越来越不认可。在大锅饭的环境中,不要说学生找不到工作,教师如果离开学校现岗位的话那更是会走投无路。高职老师几乎成了“历史老师”和“招生办主任”,课堂内只会讲“曾经”不知道讲“未来”,出校门除了四处做招生宣传就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大糊涂教小糊涂,企业对学校会尊重吗?企业家对学生会欢迎吗?
教师成了企业家,才知道“需求侧”的发展变化,才可能做“供给侧”的改革和调整,才可能有“人才规格”的正确定位和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变革,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关起门来办学,“供给侧”与“需求侧”断档,拿什么去激发起企业“合作”的热情?课堂上除了手机就是睡觉,如此学生能让企业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如此情况由来已久,政府、学校也不是不知道,也是不遗余力试图改变,“表哥”、“表嫂”七表八表也特别多。效果呢?教师很忙,学生很闲;要求很多,方向迷失。没有教师主体性的真正确保和发挥,统统都是瞎忙。
有人担忧了,教师都想成了企业家,还会有谁安心教育?还有时间从事教学?这实际上决定于政府、学校怎样看待对待这些教师企业家。如果,把他们看成是唯利是图不务正业的人,那他们可能真的会远离学校。如果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人才,职称评审住房补贴从优从先,那他们会让学校的管理、教学变得既高效又简单。美国研究型大学有四分之一的教授有自己的公司或入股的公司,听说过美国有不务正业的教授吗?没有混的企业家,只有混的员工。
教师的企业家化,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多方通力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巨大。但这关乎高职学生前途,关乎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甚至关乎高职的死生存亡,刻不容缓,必须迅速推进。有的老师可能也会有抵触,但作为老师也要想明白,按当下的路走下去,还有未来吗?职业理想何以实现?做人的尊严何以体现?换一个活法,说不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