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教,分享我的经验
(2018-03-12 17:40:04)
标签:
早教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早教的说法和做法,铺天盖地,让初为人母初为人父者不知如何是好。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重负,也让一家三代四代人的意见变得难以统一,讨论来讨论去,非但不能达成共识还可能惹出一大堆矛盾来。就我的经验,早教真没那么困难,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不需要专门的投入,更不需要专门的场所,成年人只要当一名有心人就可以了。
有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是做电子商务教学和创业教育研究的,这也没错。事实上,我的专业是教育学,家庭教育研究,从女儿出生开始,到女儿上清华大学止,连续17年从未间断。我女儿满7个月大的时候,怎么教育,我还做过专题研究。那时刚好是暑假,暑假两个月的早教实践,让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后来发表的论文还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距今已30多年了,我女儿在美国当大学老师都有几年了,外孙女也快3周岁了,但教育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现结合当年的早教实践,谈点我的看法,供年轻的父母参考。
一、孩子注意、活动的对象就应成为教育的内容。
早教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早教也是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就是教育的内容。所以,早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的内容可以无限丰富多彩。凡孩子关注的就是“教科书”,凡孩子所到之处就是“教室”。
满7个月的孩子无法领会大人要求,更不会按大人的要求学习。那么如何来教育才是可行的呢?对孩子来说,世上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对那些色彩鲜艳、会响会动、可食的东西更为感兴趣。两只小手虽然很不灵活,但总是不断地去摸、去拿一些东西,两只还不能说很敏锐的眼睛也总是不停地去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不间断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孩子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感兴趣的对象上,这时父母亲们就要抓住这一时机,将孩子所感兴趣的对象作为教育的内容。当我的女儿对悬挂着的彩球、转动的电风扇、发出音乐的录音机、墙上挂着的闹钟发生兴趣时,我总是及时地说,这是“球”、“电风扇”、“录音机”、“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不仅注意力能够集中,而且记忆力也不错,像“钟”、“电话机”等只教过一次,等下一次当我问“钟呢?”、“电话机呢?”她就能找到了。又如在不满8个月的时候,她对墙上红色的“节约用电、按时关灯”几个字很感兴趣,要去摸,我就读了这几个字,等下一次只要我一读出这几个字,她就能在墙上找到。虽然这只能说是对这句话发音的反应,还不是对其意义的理解,但也足见其听觉方面也有较好的记忆力。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要遇到的东西,如奶瓶、脸盆、衣服、门等,往往是孩子行为活动的对象,这些也就应作为教育内容来施教。如抱着小孩进出房间开、关门时我总说:“开门”、“关门”。经过几次,她就知道什么是门了,只要说“开门
我还常带小孩去逛街、郊游,为孩子创造一个“受教育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出门就像是成年人的一次旅游,在新鲜和好奇中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每一次到乡下去,都似到了野生动物园,鸡鸭鹅猪羊牛对孩子来讲与成年人看到了狮子老虎大象有何差异?
早教,就是拓展孩子的生活面,就是去感知、认识多种多样的事物,而这一切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