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少华
贾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36
  • 关注人气:2,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一公,这次你错了

(2017-10-26 21:37:09)
标签:

科学家创业

大学管理

大学老师创业

分类: 灯下闲谈

施一公,您是一位特别受人关注和尊敬的科学家,您的很多观点我也十分赞同,例如您对国内大学功利主义行为和科研管理行政化的批评,我就十分认可。但您最近发表的一个言论,是错误的。由于您的特殊身份,您的错误言论产生的影响也会特别深远。您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在您看来科学家压根就不能创业,创业了就导致分心,分心就影响到了研究。您的逻辑看似天衣无缝,事实上您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没能看到维持科学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本源性力量。科学家最大的分心,不是所做的事太多,而是没有做事的动力,也即没有做事的积极性。中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为众多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不在创业,他们注意力集中了吗?他们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专业研究吗?对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状况,想必您一定比谁都不满意。问题来了,他们不创业怎么也分心呢?这就涉及到怎样管理科学家的问题,不同的管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科学家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任何程式化、标准化、公式化的管理都是对科学家知识创新这一价值追求的扼杀和对科学家发散性、独特性、批判性思维的摧残。对于科学家的管理最根本的哲学,就是“放”而不是“收”。科学家只要“诚”字上不惹事,什么都应该允许,理所当然也包括创业。对科学家做太多的规矩和限制,其本意可能是为了让他们不分心,但效果一定相反。旨在消除分心的“规矩和限制”成了导致分心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原因,这就成了对科学家管理的最大的笑话。施一公的研究成果举世公认,这一定得益于自己的“随心所欲”。如果有太多的规定,太多的不允许,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施一公。遗憾的是,受惠于“放”的施一公居然反对起“放”,开始倡导起“收”了。

“收”是保底的管理,是积极性激发的外推举措。“放”是无边界管理,立足于内生积极性的激发。“收”的管理,再突出也只能是“及格”,而不可能是“优秀”。科学的发明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底线思维,保底管理,是对科学家管理的大忌。潜力挖掘无底线,智力贡献无边界,对科学家的“不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科学家做的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既然是未知,谁有资格对未知立规矩?谁有资格说这不可以那不可以?规范创新的通常是反创新的,指导创新的往往是限制创新的。在科学家的创新面前,切莫以导师自居!对科学家的管理,要做的就是为科学家挖掘潜力贡献智慧搭建政策、研究、生活的保障平台,而不是这不允许那不可以的“收”。施一公的“收”的思维和逻辑,最佳的效果只能是守住底线,而不可能是科学的繁荣。

对科学家,既然要“放”,那自然也就允许创业。像美国,大学教授可以创业,可以入股,可以停薪留职创业,每周有一天可以到企业有偿服务,每年有三个月的自由支配时间。美国包括斯坦福这样名牌大学在内的好多大学都有四分之一的教授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入股的公司。施一公从美国回来,对此不会不知道吧?既然知道,还说科学家不可以创业,理由只能是,美国大学教授不敬业老是开小差干扰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当然,允许创业鼓励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创业。有的做基础研究的可能不适合创业,有的做应用研究的可能也没兴趣创业。创业应该是每个科学家的权利,放弃创业也是每个科学家的权利。做人不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人家,自己不创业,不能要求人家也不能创业。

为了反对科学家创业,施一公还以坚持基础研究仍然能达到知识技术的应用转换的事例来证明。我要说,您证明的不是科学家创业没有必要,而是证明了科学家应该有多样的选择,证明了自己坚持一方反对一方的主张是错误的。如要举例,人们甚至可以举出更为大量的通过创业实现知识技术产业化的事例。北大王选教授创办北大方正、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厄文·马克·雅克布创办了高通,这能证明他们选择创业是错误的吗?有科学家创业,有科学家不创业,这才是科学研究院所、大专院校正常的生态。

施一公反对科学家创业,对于正在兴起的创业热潮和创业教育是一个干扰,希望施一公本人能收回自己的错误言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