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创”之事,“教育”基本无效

(2016-03-16 22:53:38)
标签:

什么能教

能力

知识

创业

就业

分类: 教育时评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创”之人才——创新、创造、创意、创作、创业的人才。

然而,凡受了“教育”之人,基本上不再与“创”有缘;而未受“教育”的粗人,却不乏有“创”之才。

拿文学创作来讲,真在“创”上有造化者,像鲁迅、莫言、贾平凹等,均未受过专门之教育。而接受了文学艺术创作专门教育的,像文学艺术系毕业的,在“创”上有成就的寥寥无几。如此受教育不成才,不受教育反而成了才的事实,在“创”的领域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创业人才,像马云、马化腾、俞敏洪之精英,像成千上万创办工商企业之草根,有谁接受了“创业教育”?相反,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的,都成了统计学上的“不可能事件”。

“教”为何于“创”无补?教,作用很大,但仅限于已知的领域,把已知的教给尚未知的学生,教育拿手的仅此而已。而“创”,做的是前人未做的事,想的是前人未想的事。让教育去做一件不知道结果的事,这就为难教育了。一讲到“创”,大学总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担当,开课程编教材不亦说乎,这如果不是一种作秀,那也是对“创之教育”的一种无知和自不量力。

教育对“创”就真的无能为力了?教育对“创”就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也不是的,教育还是可以也应该有很大的作为的,但先必须对“创”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然后对自身实施改造。

所谓“创”,就是创新,就是原创。凡“教”的,都是已知的,存在的,如果不是淘汰的也是陈旧的。平时讲的“创新教育”,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所以,“创”,是没法教的,是教不会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创”?靠什么才能“创”?不是靠“教”而是靠“做”。作家怎么成长的?写出来的!企业家怎么成长的?练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怎么成长的?做课题做出来的。“做”是“创”之载体,无“做”即无“创”。

“做”,何来如此神奇功能?创不是需要能力嘛,创作要有创作能力,创业要有创业能力。能力为何物?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没有亲身实践纯粹靠“教”,能力无从形成。能教的是知识,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做”而非“教”的结果,剥夺了学生的“做”,什么创新、创业、创造都是空话一句。

当然,并不是任何“做”都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能力的,尤其是“创”的能力。只有创造性、创新性地“做”,才可能有“创”的能力的获得。我们的研究生为何缺乏创新能力,不是不在“做”,也是不断在“做”课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课题是“跟随的”,而不是“原发的”。跟随的“做”,“教”变成了可能,但失去“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能“教”的课题皆无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创新的“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没法形成。当下的创业教育也一样,也会让学生“做”,但往往是脱离实际的做,是“模拟”,是“文案”,没有真正的创业实践一定不会有创业经验的积累、社会资本的获得,从而也一定不可能有真正创业能力的获得。不能“做”或不能确保做的所谓创业教育,可以肯定都是劳民伤财竹篮打水。

“教”出来的学生,可以答题,可以拿高分,但不可能有“创”的能力,只能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跑。要想“教”在“创的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围绕学生的“做”去教,在确保学生无障碍“做”的前提下去教。否则,教是一种对“创之人才”的迫害,是一种对“创之人才”的扼杀。

当下的“教”已够没面子了,还要强词夺理,还只知道讲授,还要时不时限制学生的“做”,这只会让自己的“教”更没面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