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成员之间的能力补偿

(2015-02-14 09:51:57)
标签:

育儿

能力补偿

科学育儿

责任边界

家庭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有的人手有残疾,腿就变得特别灵巧;反之,有的人腿有残疾,手就会变得特别有力量。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就被称之为能力补偿,意思就是说,某一种器官功能的削弱或增强就会导致另外器官功能的增强或削弱。

有意思的是,这种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能力补偿现象,也会出现在不同人之间,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举例说,父母特别会料理家务,孩子此方面的能力可能就会特别弱;父母没有辅导孩子作业的能力,则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变得特别自觉和特别有能力。

知道了能力补偿的道理之后,父母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强大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软弱,自己的勤快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懒惰,自己的没完没了的操心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永远漫不经心。那么,父母是不是什么都不要去做什么都不去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能干变得有力量?如果不是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提点我的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是划清责任边界。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并要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划清责任边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仅能让父母自己活得轻松,更能助长孩子的成长。最可怕的是,跨越边界,不分你我,导致的结果是父母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大,孩子的责任范围越来越小。孩子是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孩子责任的剥夺也就没有了孩子的成长。

二是“简政放权”。划清的责任边界,属于孩子的事就要让孩子自己做,属于孩子的决策就要放手让孩子决策。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任何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父母的越俎代庖,孩子只能永远停留在“不会”的状态。不要怕孩子失败,孩子的失败往往是父母“太能干”、“太会包办代替”之故。“代劳”,孩子永远不会自立;“陪读”,孩子永远不会学习。

三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有限能力。父母的无所不包,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有了这样的错觉,会让孩子丧失最起码的忧患和紧迫感,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依赖和懒散。父母也不要表现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要将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孩子。功课,自己有很多不懂;资源,自己也很有限;外面的世界,自己更是陌生。

四是在自己的事上着力。那么是不是自己表现得越无能孩子就越有能力呢?这也不是的,理想的状态是家庭成员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尽力做好自己的事。父母有父母的事业,孩子有孩子的事业,各自努力,相得益彰。父母真得觉得自己很平常,但是,对知识的崇拜、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遵守、对他人的尊敬是始终不能变的。要知道:谦卑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虚心是一种永具影响力的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