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先要让学生有谋生的本领
(2012-05-27 23:06:06)
标签:
人文精神谋生本领就业工作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杂谈 |
分类: 灯下闲谈 |
大学要让自己的学生有“人文精神”,这没错,但首先要让自己的学生有“谋生本领”。
需要是有层次的,连生存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能产生高层次的人文需要吗?真的要让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谋生本领”。一个人如果连生存的本领都没有,那么这个人的“人文精神”往往是无从谈起的。
大学倡导“人文精神”,天经地义。问题是,这种“倡导”很多是假惺惺的。要区分这种“倡导”是真是假,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一看这所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谋生的本领。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肯定是极端负责任的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中不仅会体现出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会做到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在这样的大学中,学生能不学到谋生的本领吗?相反,培养的学生没有谋生的本领,就业能力不如农民工,这样的大学肯定是不尽责任的大学。一个连基本职责都不履行的大学是有“人文精神”的吗?奇怪的是,越是这样不尽责的大学,“人文精神的口号”往往喊得越响。
为什么人们喜欢讲“人文精神”而要回避“谋生本领”?不是这些人真高尚,而是这些人更虚伪也更懂得怎么样逃避责任。“人文精神”,看不见摸不着,没法评价没法考核,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用担忧说错话,更不用担忧无法兑现。而“谋生本领”,却是看得见摸得着,能评价能考核,没法忽悠没法推卸,需要实打实去做才能兑现,而且说多了还显得庸俗功利。既可以不承担责任又可以代表一贯正确,除了高喊“人文精神”外,还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吗?看来,“谋生本领”的地位如果继续得不到确立,那么高举“人文精神”大旗干着“反人文精神”勾当的人还将会与日俱增。
“谋生本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谋生本领”形成的过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人们能指望一个连学生的“谋生本领”都培养不出来的大学能培养出“人文精神”吗?无视“谋生本领”高喊“人文精神”往往是一个骗局,人们务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