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博士中美比较应用教育 |
分类: 灯下闲谈 |
“上大学就是学理论”。精英高等教育时代,此话基本正确。但在今天,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此话就不一定正确了。研究型大学,无论怎样强调理论学习都不为过;高职院校,如果还一味强调理论学习,那么不是自作多情也是自寻烦恼。
理论的意义路人皆知。没有理论的教育,就不可能有研究型人才的诞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有学术上的突破。可以说,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比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了。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高度,要想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没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武装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今年暑假,我在美国就中美博士培养做过一点比较研究。当谈到中美博士培养差异性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由于实验研究条件的差距,中 国的博士在实验研究能力方面与美国博士相比可能会有较大差距。但是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却认为,中国培养的博士生在实验研究能力上是有差距,但理论功底上的差距才是要命的。美国博士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会少于三年。既要修本专业的课,还要修相邻专业的课。美国的博士生告诉我,是不是最顶级的人才,就看理论知识是否丰富,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在他们眼中,所谓大师,就是在多个学科或者多个领域理论上融会贯通的人。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认为,美国的博士生能比中国的博士生出更多的成果,就是因为美国的博士生所学的课程更多,理论功底更扎实。他们还提示我,对中美博士培养质量的比较,可以不看仪器设备、科研经费,只要看开设的课程便可以知道两者的距离。有一位美国博士生的观点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博士生有论文、有课题,但没有课程的学习,结果所写的论文、所做的课题基本上没有意义。他们一再坚持,没有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博士生。可见,没有理论的学习,就没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没有高质量的理论学习,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理论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人们忽视了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接受性。理论的重要是有前提的,是有范围的。研究,不能没有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没有理论的学习;研究型大学,不能没有高水平理论课程的开设。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一个应用型人才,理论尤其是高精尖的理论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不学。以数学为例,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人只要掌握小学三、四年级的算术就足够了。有学者做过研究,一生中用到过初中阶段学的二次方程的人还不到学过二次方程总人数的2%。是哪些人在用呢?是那些学了二次方程又去教二次方程的人。所以,不可以把理论的作用无限扩大。更何况,理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人,各有所长,各有的短。人的智力也是多元的。有的人适合学理论,有的人不适合学理论。为了1%的人的成才,让99%的人陪读当炮灰,这既不人道又不经济。让适合学理论的人去学理论多学理论,让不适合学理论的人不学理论少学理论,这才是真正的让人人成长的教育。
让人人学理论做研究,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让研究型大学回归理论,让高职院校回归实践,这才是大学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