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繁荣(新疆行之二)

标签: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吐鲁番坎儿井葡萄杂谈 |
分类: 边走边读 |
新疆印象如何?新疆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是什么?新疆有16个浙江那么大,我们一行尽管又是飞机又是汽车,但我们仅仅走了新疆的一角,当朋友问及这些问题时,我还真没有资格作回答。不过,仅凭我所感受到的新疆的一角,也可以让我有很多话可以说了。新疆太神奇了,沙漠与绿洲相处,草木不长的荒山与绵延不绝的森林相邻,常年积雪的山峰与地表温度可达80余度的火焰山相视,极度干旱的地带突然会有潺潺的流水,荒原中镶嵌着如碧玉的湖泊,草原上白色的毡房,蓝天下的牛群……一切都似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景画。
我们的汽车走到戈壁滩的尽头,吐鲁番突然出现在眼前,连片的绿色、高大的树木与戈壁滩一望无际的灰褐色沙石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就是典型的新疆。赴新疆前,就行程的安排,我不赞同去吐鲁番。在我看来,吐鲁番是全中国最干旱、最炎热的地方。在江南,受够了酷暑的苦,我又是特别怕热的人,对“炎热”、“高温”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到了吐鲁番,我才知道,我原先的想法错了。我不仅被吐鲁番的葡萄、瓜果、凉房、毛驴和维吾尔风情所深深吸引,更被这种戈壁滩的繁荣所深深感动。
论生存环境,恐怕全中国没有比吐鲁番更恶劣了。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年蒸发量达3000毫米。气温又是全国最高的,地表温度煮熟鸡蛋没有任何问题。我到吐鲁番的当天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地表温度仍达50度,当地老百姓告诉我,在我到达的前一天地表温度是82度。地表温度50度已让我汗流浃背,我真的想象不出82度会是怎么样一种感觉。在一个让我过上一天都感到困难的地方,却诞生了在古今中外都有巨大影响的吐鲁番文明和繁荣。
我曾听说过坎儿井的传说,我也知道一点,是坎儿井的水滋润了大地、带来了绿洲、养育了人民、创造了繁荣。当我伫立在坎儿井旁,面对着源源不断的清澈的水流,我感到自己十分的渺小,同时我也感觉到今天的人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有了太多的畏惧,有了太多的依赖。吐鲁番盆地,最近的水源是天山的雪水,但又被极度高温、极度干旱的火焰山阻隔。在常人看来,吐鲁番是最不适合生活、生产的地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上千年前吐鲁番的先民们却在戈壁滩的深处找到了水源,并挖掘地下河道,利用地下水浇灌土地。找到地下水源不易,挖成地下河道更不容易。一条地下河道(暗渠)的挖掘,工程浩大,要由成百上千人成年累月的艰辛劳动。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只能先在地面挖许多个竖井,便于及时施工和取出挖掘地下河道(暗渠)的泥土。坎儿井,与举世闻名的长城、运河齐名,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三大奇迹。长城已失去其防御功能,而无数个坎儿井却还在并将继续造福民众。
我们可能会埋怨生不逢时,也可能会埋怨投胎投错了地方,但与吐鲁番的先民相比,我们没有点滴可埋怨的理由,我们更容易寻找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尤为重要的是,当寻找到能为自己、他人和后代所用的资源的时候,就要有挖掘坎儿井的精神和毅力去发掘、去保护,繁荣离我们就不会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