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寡决定于木桶的短板,要想盛更多的水,就要将短板补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借用这一理论去解释、说明特定的现象、事实,可以说生动、形象,也合情、合理。一定意义上讲,“木桶理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评价、解释、指导的工具。但要知道,这是有前提的,“木桶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不能也不应该去解释或评价世上的一切,更不能简单化地去衡量和要求人的发展。遗憾的是,“木桶理论”正被教育界越来越滥用。
如果要把我们的学生都变成“木桶”,可以说没有一种理论能比“木桶理论”更具指导、评价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人岂能是“木桶”?木桶加工的标准怎能成为培养人的标准?但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正被当作“木桶”在定型、塑造、加工。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也把自己看成是“木桶”,不断以“木桶理论”来要求、评判、鞭策自己。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各具个性、特长的人才,而是在源源不断地生产规格统一的“木桶”;我们的学校也越来越像“木桶”的加工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像木桶加工匠了。
现行的中考、高考,甚至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选拔标准就是看“木桶中的水的量”,这种选拔制度与机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定是“补短教育”。这种教育虽然没有说不要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但是特长、兴趣和爱好已经在关注“短板”的评价体系中丧失价值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学校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我们的学生最鲜明的个性就是“没有个性”。因为“木桶理论”能如此简洁形象地阐明“补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校长、老师也就不分场合、背景和条件,习惯于以“木桶理论”来评判、要求学生。
木桶是社会的需要,但社会的更多需要不是木桶。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性。只要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皆是人才,切不能以“木桶”的唯一标准来限制、束缚人的成长。从培养人的有效性上讲,“扬长教育”比“补短教育”更有效。钱钟书数学考试最高分得过15分,但他的学术泰斗地位无法撼动。吴晗先生数学考试得分从未达到过二位数,但不影响他成为历史学家。陈景润言语表达辞不达意,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老师,却不妨碍他摘取数学皇冠上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
“木桶理论”本身并无罪错,其罪来之于人们特别是教育者对它的滥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