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来的世界文明需要中华文化来充实

(2023-12-06 09:20:24)
标签:

其他

分类: 语聊简答
未来的世界文明需要中华文化来充实

月不归:《道德经》23章选择单向思维的问题

因为我是后来的,熊老师讲《悟真篇》时才进聊天室听讲,以前的课都没听过。最近下载了以前老师讲《道德经》的录音学习,获益菲浅。这几天听了22、23、24章,感觉信息量很大,老师讲的也很契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感觉老师的话就如来自自己心底的声音一样,十分受用。

昨天听了《道德经》23章的录音,有几点疑问请老师解惑:

1、这一章中讲选择的智慧时,讲到不要与潜意识对抗,要单向思维,想了就去做,做了以后结果就肯定能够反映这个事物它的福和祸的完整性以及好坏的全貌。为什么这样就能反映这个完整性?为什么下面又说“我们自己难以俯瞰我们自己的全部过程”?

答: 行为过程与自然状态的完整性契合是与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成反比的,越想用主观能动主宰事件,所获得的存在就与自然的面貌越相悖。

因为人的创造能力是天地赐予人的基本特性,但是人主观的片面性也是自然面貌,所以要想知道事物的全貌而不受主观创造的影响就需要“无为”,特征就是“做了以后再想”,让生命的存在和积累与客观意识自然集约出结果,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神奇之处。

 “我们自己难以俯瞰我们自己的全部过程”:“我们自己”是指人有了“我执”后形成的人格认定,在这个人格条件下无从了解人生命阴阳各个方面全过程的。主观生命的主动性也就是它的被动性,这一点符合自然的辨证。

2、“当你守弱的方向的时候,即使你得到的是祸,最终会要转变成为福。这是因为,弱和祸来说,它内在的基本因素,都要相互排斥。最后要向福的方向移动。”这句话中为什么说弱和祸相斥,然后又能转变为福?

答:“守弱”的基本因素是想在本就稳定的前提下追求进一步发展,而“祸”只是促进这种发展更进一步到来的基本因素。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其法则,所以明道者在有效的积累中不是将功夫用在显态上而是用在与这法则同步的“守弱”中,即“圣人不积”,即主动地弱化自我,表现在心理方式上即“虚化自我”。“守弱”与“损”于是都在同一个形态中都是阴性的所以它们排斥,如此带来生存过程必将受补的结果“福”。

3、这一章中说的“非常态”中的“常”与“不知常”中的“常”不是一个意思吧?

答:《生存与修炼》第23章中说的“非常态”是指人的灵动形态,这种形态下的人是有德的。而“不知常”中的“常”则是指自然形态中的规律。中文比较难学精这就是个例子,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其性质就相反了,所以中华文明中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由这些个“字”的元素性质带来的,按西方文明的思维习惯与文字表达习惯来看此点就认为中华文化中缺乏科学的确定性,须不知正是其“字”这单个元素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辨证相通的完整性。故未来的世界文明需要中华文化来充实,未来的世界发展需要这种辨证而和谐的整体意识来改变。

2016年5月4日《西游记》第4讲语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