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我”的执着就是“当下意识”不觉悟的结果

标签:
其他 |
分类: 语聊简答 |
善:老师你好!
请问老师上星期(9月19日)讲课里的当下意识(演员),背景意识(剧本),和关注意识(导演),这三种意识还是有些不懂,还请老师解释一下,谢谢!
答:将人的意识分为三种是一个方便修炼者认识人生的方法。人的生存习惯中产生了对“自我”的执着,以为身体就是“自己”的,“自己”对生存有绝对的控制权,忘记了身天下中还有很多角色它们也希望借生命这个平台共同进化与升华。所以,认识人生不仅仅是个生活问题,还存在对性命觉察觉悟与觉醒的实质问题。
人对“自我”的执着就是不觉悟的“当下意识”之结果。
人即使没有“自我”这个“当下意识”,生命也照样按照自然的法则生存长大,慢慢将生命的主动权交给了“我”这个君主,赋予这个主动权的自然因素即可谓“背景意识”。
在开放的生命这个体系中,“意识”是个综合性的结果,也是各种复合因素统一在生命系统中和谐并存与运动的结果。在众多的复合因素中可能有动态的也可能有静态的,而静态的因素集合就是“观注意识”。电影中的每一帧图像都是静态的,连续的每一帧照映在屏上就是动态的影像了,相对于电影的运作,导演与观众就相当于“观注意识”。所以面对自己的人生与修炼我们不但要当好表演者,还要当好观影者,进而更需做好一个导演者。
人生的大多数记忆都是静态的帧,类比到客观生存中人的意识作用就成了假性的帧,人被动地在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在自然能量的推动下反映成了电影,忘记了自己还可以做一个好的导演的。做一个好的导演需要认真体悟人生、深刻地观察社会,客观认识天地人的基本需求。
因此,做好一个导演首先要做好一个观众,对众生的无数观察即生慈悲之怀,对自然的无限关注就是造化之源。
2015年9月26日《悟真篇》第129讲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