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没消失谓之轮回,元性不归元称为执迷

标签:
其他杂谈 |
分类: 语聊简答 |
心照演灵观:请老师开示,轮回的真相。
学生前年就已经看过《修德通真论》和《玉真通解》,当时因为道心不坚,最近才在草庄论坛注册。然后在群内下载,看完了白话本《坛经》,重新读了《修德通真论》,买您的《生存与修炼》,并对照着您的新浪博文,将《悟真篇》录音听到了第32讲。
听了老师的讲课,我观亲朋乃至众生。发现太多太多的人,都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中,哪怕有快乐也是短暂的,最终必将带着无数遗憾与不甘,面对死亡,进入新的痛苦的轮回。比如说至亲的人,哪怕他们能“投生”好的人家,再续缘份的机会,也渺茫不可见了。心中悲彻、痛切。想于此立志。却发现,听了老师的讲课后,轮回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
在此,请老师开示,轮回的真相是什么?
答:
下面描述一下,我的理解和问题。
早先,我理解的轮回概念,和大多数人一样:“一个人的灵魂,在业力的作用下,带着业力重生到下一世(六道)”。听了老师的课后,明白了“轮回是生命延续的一种,通过修炼可以有其它方法让性命延续。”但是,没有修炼或者修炼境界不够的人、或者说众生,他们的轮回,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无量的元性粉碎,合成一团混沌,然后再随机分出一团,进入生物体内”?也就是说,一个元性注于两个元性或者多个元性内,多个元性也能合成一个元性?
答:没修炼或修炼不够的众生它们的轮回是被动的,是其意识形态在生命死亡后进入观念场后的自然结果。人死亡以后其意识是混合的,既含有主观概念的一面也含有客观神意识一面,其分离是有时间效应的,无论分离与否它们都与原始的元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生举个例子:如果把人比做土捏的泥偶,里面填满了砂子。那么,外面的土质相当于“肉身”,砂子相当于“灵魂”,也就是携带了“本性”的“元性”。我原来理解的轮回是“人死,相当于土质的外壳敲碎,里面的砂子按颜色不同(元性携带的信息不同),注入六道相应的泥壳,形成新的生命。”
答:将土与砂比喻成肉身和灵魂,这一点还考虑掉了一个因素“主观”。没有对主观之“个性”的认识而去讨论“轮回”就失去了论据和存在的基础,因为元性、本性、真性这些所指的真正存在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轮回之中是“个性”在生灭与增减,这样才体现了似是而非的再生所谓“个性轮回”。
听老师讲课后,我理解的老师的理念是:
1、普通人:外壳敲碎后,里面的砂子与无量泥壳里面的砂子融于一体,变成一个大砂堆,然后在随机注入新生命体内。
2、神道:砂子独立存在。
3、仙道:土质外壳与砂子成为一体,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无所谓外壳的破碎。
其中,“神道”和“仙道”短期内跳出了“轮回”,但是在自然的作用下,还是会逆转入世。“而普通人,新生命体内的砂子,携带着无数众生的信息。个性融入了共性,轮回后已经体现不出个性了”。那传统的个体轮回说(佛教及普通大众认为的轮回),岂不是没有意义,全是错的了?
答:“轮回”不是一个错或对的观念问题,它是在指人不觉悟根本、掌握造化时处理性命这个存在上难免“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很明显,张伯端先生这句话可以用“觉悟根本、掌握造化”这两句来诠释,也可以用“先修佛性,后进仙真”来完善。
观念不圆融才至于僵化,比喻不恰当难得到自然。只考虑到了人生存之苦没想到人的“我执”之嫌当然会觉得轮回没有意义。单单分析物质与共性却撇开“人心”不顾于是就不知道万法成因与去向从而导致只认“他说”不认真相。
我主要想知道普通人,比如我的父母、亲朋还有无数的众生,他们没有修行,或者即使修行,却没有修行到高境界,那怎么办?等待他们的,是——“个性消失,元性归一”吗?这样,跟魂飞烟灭,没有轮回,有区别吗?前生修行的功德,在后世的轮回中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果普通人的轮回是重新洗牌;修而不成的,变为本源;修而成功的,把自己散出去,变成千万,融入众生;修和不修有区别吗?还不是随机轮回?
答:众生之苦追根溯源知本性,造化弥广阴阳互动通玄牝。
个性没消失谓之轮回,元性不归元称为执迷。
老师说,我们修炼,可影响过往的祖先信号。祖先的元性已经重组,我们影响了什么?众生吗?请老师垂怜开示。
答:用“泥与砂来形容人的性命”之缺陷至此就暴露出来了。生命是有机体,不但与祖先息息相关,而且与子孙也密不可分。认识不清“人心”就容易独大,觉悟不了“同一性”法则就容易独断。
我们还活着,我们承载着自己的祖先,我们修炼着,我们影响着自己的祖先,我们遗传着,我们进化着自己的生命。
2015年10月10日《悟真篇》第1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