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别有洞天在桐庐
标签:
游记文化 |
别有洞天在桐庐
http://s16/small/5f4aca5fhb9255fa34b7f&690 别有洞天在桐庐" TITLE="(原创) 别有洞天在桐庐" />
长江三角洲西南翼多有山环水绕、风光奇秀的名城名镇。由钱塘江出发,溯富春江而上,进入桐庐,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人们游览桐庐,大都是奔着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和桐君山景点而去的,我一直听桐庐的朋友说,最值得走走的还是桐庐乡村的那些古村。一天,我从桐庐县城出发,溯江而上,过富春江镇,再过江南镇,来到了一个远近口碑颇佳的古村环溪村。
http://s15/middle/5f4aca5fhb92568eefd2e&690
拱桥、曲巷、名木、古树,走进环溪村,民居建筑一色的黑瓦白墙,掩映在碧树绿枝中,让人仿佛步入了唐诗宋词渲染的诗词意境中一般。
这个秀美的江南古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口有造型奇美古朴的一座古桥,古桥两头矗立着两棵古樟,与这两棵古樟相映成趣的有两棵千年的古银杏。环溪村的自然风光中蕴含了一种阒寂与神秘感,置身村中,每一幢建筑、每一处院落,都让人滋生出一种如伴闲云流走、如随野鹤游观般的感觉。行走在环溪村,颇能体悟一种山峰独峙,江水寂流的乡村深味。这里没有喧哗的声音,有的只是一片宁静,落叶的声音是静的,流水的声音也是静静的,你可以用心去倾听,去感悟,去领会,也可以什么都不想,静静地让时光在指尖流逝。
http://s5/middle/5f4aca5fhb9256bce02d4&690
环溪村之美,在于村静、庄宁、花繁、草盛、泉清、瀑多、山峻,林丰,既清又幽、既野且静。村中的那一条溪弯弯曲曲,环绕着村子流淌着,穿越了岁月的长长隧道。水不大,涓涓细流;水很清,光可鉴人。溪上有座古石拱桥,柔柔婉婉地挂在溪上,桥上爬满了乣劲的葛藤,如绿色的门帘。山风从桥洞里穿过,那牵挂的葛藤都会摇曳起来,不禁让人想起马致远的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石拱桥跨度只有十多米,桥宽约三、四米,没有栏杆。石缝里生长着野草葛藤。那桥头的古樟东边一棵,西边一棵,树冠在高空并连,仿佛是一座天然的桥。远远望去,就像是浑然天成的双层拱桥一般。那古樟树龄也有五、六百年了,历经数百年依然不倒。上桥仔细察看,石桥的顶端还保留着一幅被磨损得仅剩模糊痕迹的石刻图案。图案上有四枝莲花相绕,图案中间是几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
http://s6/middle/5f4aca5fhb9257093a2f5&690
桥的一边有座寺庙,叫水口寺,庙门上挂着“水口禅寺”的鎏金匾额。看上去跟民宅差不离,虽然也有大雄宝殿,四大金刚,而且还有一排供游方僧或居士客留宿的客房,木雕泥塑的菩萨一个也不少,庙堂也有香火。家门口、屋顶上晒着金色的黄豆,红色的辣椒与淡黄色的笋干,一派农家乐的光景。
清澈的天子源与清溪两条溪流会合于村口。站在桥上朝远处一望,见五百余米之外,还有一座石拱桥,在溪的那一边。那座石拱桥看上去小一些,桥边是一排民居,溪两岸都是稻田,溪里还有一群鸭子在觅食嬉闹,三三两两的牛儿和着牛犊在青草长满的田塍上踱步,啃草。http://s13/middle/5f4aca5fhb92577c52e4c&690
离石拱桥不远处是一条小巷子,巷里长有两棵古银杏树。古树根部有树崦、护栏。两棵银杏树龄都在400年以上,是清朝栽种的古树了。树叶丰茂,阳光照耀下,满目的金黄。每当秋冬时节,金黄的银杏叶一片片从树上飘然而下,铺在地上,斑驳可爱,煞是好看。斜阳残照之时,每一家农户的老屋天井里就会铺洒着层层金色,夺人魂魄。
http://s11/middle/5f4aca5fh78ea2665039a&690
环溪村的村民都姓周,他们是北宋理学大家、《爱莲说》一文作者周敦颐的后代。他们聚居在这块风水上佳的宝地上,栖息耕耘,繁衍子孙,耕读传家。周敦颐是宋朝的大儒者,大学问家,生性质朴,诗书满腹,一篇《爱莲说》不知感染了历代多多少少读者。每次诵读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辞丽句,沁人心脾。我们走过村子,村中建有爱莲堂,设立了爱莲书社,书香弥散在古村的角角落落。
http://s14/middle/5f4aca5fhb925833d120d&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