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不老的灵渠,不老的都江堰
标签:
散文游记文化 |
不老的灵渠,不老的都江堰
http://s11/small/5f4aca5fh85cbc4b5d1ea&690
来到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畔,我们游览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真可谓是巧夺天工、造福于民的一项古代水利工程!它的诞生与存在,嘉惠于黎民百姓,遗泽于千秋万世,让我百感交集,让我心生敬意!
http://s13/middle/5f4aca5fh85cbca35e4ac&690
我们伫立于都江堰之上,观看着眼前滔滔奔流的岷江与静静矗立的都江堰。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向南流经四川松潘县、都江堰市与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达 793公里,有大小支流90余条。岷江水势湍急,水流迅疾,水患长期祸及川西,侵吞良田,困扰民生,成为巴蜀经济与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秦昭王时期,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决心根治岷江水患,造福一方百姓,建设成都平原。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和他的儿子充分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这项水利工程,他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水脉,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建造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通过“四六分水”,让岷江自动分配内外江的水量,将湍急的水流导引入广袤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的建造,历时八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http://s12/bmiddle/5f4aca5fh85cbcceeb60b&690
都江堰建堰2250多年来,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为民生提供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用水,可谓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历来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本、蜀国经济的支柱,征集兵丁1200余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管理维护。
http://s14/middle/5f4aca5fh85cbd0654cad&690
站在都江堰遥望岷江之水奔来眼底的浩漫场景,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万里之遥的灵渠。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离开桂林东北60公里处。它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是秦始皇时期秦国著名水利专家史禄组织人力劈山凿渠而成的一条运河,史禄在兴安开凿灵渠,几经寒暑,开凿成功。这一项起因于战事的水利工程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他方,最终造福一方。灵渠从开挖成功,至现在也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
http://s12/bmiddle/5f4aca5fh85cbd22930cb&690
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还有陕西郑国渠,都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水利工程了,它们灌溉土地,泽及天下,几达两千余年,时至今日,依然巍然屹立,造福于民,使人肃然起敬!
我从都江堰的“鱼嘴”迈步到宝瓶口,静静地领略这里的大好风光。这里,大堤巍峨,风光旖旎,岸芷汀兰,郁郁葱葱,这里,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融合为一,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工程自身也仿佛注入了人类的灵气,变成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在这里,生命好似一支没有休止符的乐章,抑扬顿挫,永无停息。经历了两千余年历史的都江堰与灵渠,他们的生命力是多么的坚强!当我们当下的许多豆腐渣工程不断被曝光于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应该怎样在前人面前作出深刻的忏悔!
http://s5/middle/5f4aca5fh85cbd3f48de4&690
当我们进入了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历史关口,观览这些古代遗迹,心中生发出许多的感慨!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有一个从孕育、绽放到寂灭的历程。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以及人类的生命体,都无法摆脱这一宿命。然而,人类的智慧的外化——都江堰与灵渠两大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与人类文化遗产,却谱写了一曲永不消逝的生命乐章,它们默默地存在,默默地为人类作出奉献,流淌千年,永无休止………
http://s13/bmiddle/5f4aca5fh85cbd6fcec4c&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