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散文文化 |
五湖烟水忆溪翁
http://s6/small/5f4aca5fh7ea5c15edf45&690
从我的家乡浙东六峰镇出发,翻越数座山岭,很快就进入毗邻的浦江县白马镇、中余镇。小时候跟随外公到那里去,外公结识的浦江老乡里,家里几乎都有毛笔墨汁,乡民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如今,浦江已被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真是名至实归!在浦江的书画家中,印象中吴氏一姓所占数量较大,如吴茀之、吴山明、吴战垒等等,数不胜数。今天,值得一说的是杰出的花鸟画大师吴茀之先生。
http://s4/bmiddle/5f4aca5fh7ea5c573dee3&690
吴茀之先生的故乡是在著名的古村落——浦江县前吴村。前吴村位于县城之西部,是吴姓聚居的村落,背依青山,面朝溪水,风景旖旎。1900年4月26日,吴茀之先生就出生在前吴村的一户农民家里。自宋元明清以来,前吴村出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如宋代著名诗人吴渭、元代著名诗人吴莱等。
http://s2/middle/5f4aca5fh7ea5c8accca1&690
吴茀之幼承家学,早年入私塾读书,自幼受家庭的文化氛围熏陶,在舅父黄尚庆、兄长吴士维指点下,从家藏的恽南田、蒋廷锡的花鸟写生册页入手临摹学习绘画技法。1922年,吴茀之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成了中国近代学院美术教育最早的科班学生,受业于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等名师。他勤于临习宋元以来的绘画大家佳作,还临习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及扬州八怪等的画作。
http://s2/bmiddle/5f4aca5fh7ea5e4929cd1&690
1932年,吴茀之与潘天寿、诸闻韵等人组织“白社”画会,继承“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诗、书、画的研究,在沪、苏、宁、杭等地举办白社画展,出版白社画集。他常与潘天寿先生出入上海的各位著名收藏家之门,赏鉴历代名画真迹,眼界大开,艺事日进。抗日战争爆发,吴茀之在沪积极举办古今书画展,为捐募救国基金不遗余力。1939年赴滇任国立艺专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师专中国画教授。解放后,吴茀之和潘天寿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浙江美术学院民族绘画研究室工作期间,购进大量的明清书画珍品,认真临摹研究。1957年,他应潘天寿先生之邀请,出任国画系主任,他首创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的分科教学。他信奉儒学“有教无类”的思想,诲人不倦,强调教书育人,倡导人格教育,鼓励美院学生重道尊艺,献身艺事。
http://s5/middle/5f4aca5fh7ea5d7ee46c4&690
吴茀之先生确是一位具有深厚传统人文理想的绘画大家,他工于诗文书画,对于国画理论及古画赏鉴都有深厚修养。在花鸟画创作上,他信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求新风,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吴茀之先生追求造型写生的真实生动,意趣盎然。他在《论写生》中说:“花卉的笔墨,常因气候而异。画春花,要得滋润含露之意,故宜用湿笔;画秋冬之花,要得其傲霜之态,故以燥笔为之。凡画花卉,要得其迎风,带雨含露之意态。”
http://s4/bmiddle/5f4aca5fh7ea5daed6463&690
他一生所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重笔墨意趣,绘画讲气势,重境界,求变化。艺术表现上有灵、变、奇、逸之妙,形成了灵动飘逸、超逸高妙、清丽多姿,丰润郁勃的独特风格。他取材广泛,除擅长梅兰菊竹、荷花、松鹰等传统题材外,药本花草、农家瓜菜等也入画。他作画,敷色清丽高雅,艳而不俗,以沃润丰泽,淋漓恬逸为胜。绘画题材广泛,突破传统,尤其以画兰为画坛所瞩目,所作兰竹,清芬绝尘,获得绘画界的高度评价。
http://s2/middle/5f4aca5fh7310963ef721&690
吴弗之先生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他是现代浙派绘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吴茀之先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五十余年,以宣扬、革新国画与培养人才为己任,他把自己的才华都献给了教坛,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画的发展和美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斯人已逝,遗风长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