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冬日过灵隐寺

(2009-12-21 07:19:40)
标签:

游记

杂谈

 

 (原创) <wbr> <wbr> <wbr> <wbr>冬日过灵隐寺

西湖西北面千峰竞秀的灵隐山麓中,有江南著名古刹灵隐寺,它位于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两峰夹峙,林木清秀,是一处幽静高雅的清嘉胜境。虽然时至隆冬,山中的古寺别有春夏所不具备的幽静之美。我与寺庙僧众结下文字之缘,每逢身心疲累,总是喜欢踏访古寺,驱墨遣怀,放松心情。周六之晨,虽有寒风袭身,难得天气晴好,头顶暖阳,脚着布鞋,我过九里松,往灵隐寺而去。

(原创) <wbr> <wbr> <wbr> <wbr>冬日过灵隐寺
   灵隐寺之晨,处处现一个“静”字,一路行去,虽然弱叶栖霜,百草枯黄,荆棘疏败,古树盘结,冬日山林的萧疏之感时袭心头,但见山涧流长,山涧之畔的冬青树、桂花树枝叶青青,静静伫立于微风吹送之中,淡定从容,那一种来自幽谷青山的生命力使人起一份敬畏之意。啊,眼中的冬日丛林,不似孟春,却胜过孟春草木繁衍之景!千年之前,著名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他的《灵隐寺》一诗描述秋冬之时的灵隐寺的新异景色时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诗人在灵隐山上,攀着藤萝爬上高塔望远,寻求幽景名泉,感知到灵隐寺所独具的环境清幽之奇美。

我循着引水瓠木而行,缓步而上寺庙后山,冬日之景颇有可观:未凋的红枫,新开的山花,时有山鸟的鸣叫声从山下的溪涧传来,鸟语清音,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心中存积的丝丝烦恼!

 

(原创) <wbr> <wbr> <wbr> <wbr>冬日过灵隐寺

 

我不仅喜爱灵隐寺的幽静之美,而且喜爱灵隐寺的素斋禅茶之清淡可口。我国古代有素食多智之说,素食可提高人的智慧一说见于我国古代典籍《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我国佛教界,奉行大乘佛法,出家僧尼一律素食。从古至今,佛教中高僧辈出,或智慧超群,或辩才无碍。如学富五车的释道安,博学高才的唐玄奘;智者九旬谈妙;生公顽石点头;清凉以道德文章为帝师;莲池以行解相应作八代祖,长寿的高僧大德,不可胜计。虽说他们因为修持佛法,福慧增长,而尊行佛制,常年素食,对于提高智慧也是一大因素了。从人体生理机能来看,大脑的活力,来自脑细胞内具有的正反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要使大脑细胞能够充分发挥其正反两种作用,就必须充分供给大脑细胞所必需的养分,这种养分主要为麦酸、维生素B等,而食物中则以完整谷类及豆类含麦酸和各种维生素B最为丰富,肉类食物中这些养分大大减少了,所以实行素食的人能够获得更为健全的脑力与智慧。早在宋代,建都杭州以后,宋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来寺中用素食,饮禅茶,挥洒翰墨。流风所及,文人士大夫也钟情于灵隐寺的僧蔬素食。苏轼获知朋友唐林夫准备到灵隐隐居,作了《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一诗,收在《苏轼诗集》第二十卷,诗曰:“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看来,当时苏轼对“葛衣草履随僧蔬”生活颇有一番不舍的兴致啊! 

杭州灵隐寺斋堂的素菜,选料讲究,刀工精细,巧用豆腐皮、竹笋、蘑菇等,制作的素烧鹅、五香肉丝、雀舌梅球儿等佳肴调味独特,各种汤食和凉拌亦独具风味。在灵隐寺斋堂,我素来喜欢他们做的紫竹莲池,中午用餐,我点了两菜一汤,在静寂无声的斋堂里与寺僧一起品味山中素食佳肴。午餐以后,在藏经阁观赏了寺院宝藏的民国时期文化大师章太炎、马一浮先生的书法墨迹,颇起一番历史兴感!

(原创) <wbr> <wbr> <wbr> <wbr>冬日过灵隐寺

 

    天色将晚,告别僧众回家。暮色苍苍,山林之路增加一份寂静之感。我不由想起名士陶弘景的诗句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意念生处,灵隐寺已渐渐消隐于苍苍暮霭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