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题汇报
(2009-11-26 16:41:47)
标签:
杂谈 |
我班从2008年3月开展了《利用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近一学期的时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学生的积极努力下,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及主导思想
(一)
(二)
农村教学实际情况是: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致使学生上台讲话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往往还有习惯上的毛病。为了改变这种忽视口语训练所导致的后果,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我确立此课题。
二.课题的实施
(一)
我要求每名同学都应有几本故事书,同学间也可互相串看,提高阅读的广度,阅读后,再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立题伊始,我给学生确立题目,让学生根据拟定的题目说几句话。班级里部分同学表现较佳。如:冯玉琢同学《妈妈的爱》,李旭同学的《春天》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我发现还有部分同学由于不会组织语言,口语表达没有取得效果。经过反思,我觉得自己犯了以繁到简的错误,于是从新调整思路,在原有报告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题中立一子课题《利用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创造条件让学生说话,对不敢说话的学生分析原因,解除他们的顾虑;然后,在学生说话时,注意培养他们做到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这些动作虽然不是怎么规范,但足以让老师和同学赏心悦目。
三.课题的收获
(一)
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这话一点都 不假,班上许多孩子看起故事来津津有味,说起来却是支支唔唔。于是,我首先创设条件让学生说话,这不仅仅表现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每周我还都抽出几节课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对不敢讲的学生分析原因,解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多说。比如:我班刘欣妍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第一,二次的表达中都是以泪洗面,这主要表现在说的过程中稍有停顿,便当时慌了神,不知下句如何接上,我教育她:话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意思能表达清楚,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替代,要养成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中,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该生现在已大有改观。
二.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口语表达首先要有恰当,准确,规范的口头语言,唯有这样,才能让听者领会主要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在正确发音吐字的前提下,可进入第二个环节,态度自然,大方,配以适当的动作。如:我班同学在刚开始讲故事时,不知如何站在所有同学眼前,有的用手往上拽裤子,有的用手不停地挠着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引导,指正,学生已大有进步。
三、多种感官配合,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讲故事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是独白口语中最富艺术色彩的一种,它不仅要求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而且要注重锻炼如何恰当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以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班邓春旭同学,平时语文、数学成绩双科不及格,但该生对讲故事却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常常会追着你问:“老师,什么时候再讲故事,”虽然他不是班里最出色,但也曾几次赢得同学的掌声,从他身上,我也惊奇地发现了其闪光之处。这也正是我对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我班大部分同学已初步实现。下学期,在原有基础上,我还想让学生以对话形式讲故事,增强学生交际能力。
四、对课题的研究思考
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课题研究的前提。
2、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我班同学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记忆力、注意力及情商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
3、当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与困惑。首先,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手中的书籍并不丰富;其次,班里有几名同学听别人讲故事津津乐道,轮到自己却闭口不言,面对此种现象,我常常手足无措,希望各位同仁能加以点拨、指引,帮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