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九峰》跋
(2017-09-15 07:35:09)
标签:
淡出九峰翟永存朱幼棣 |
翟永存
一
《淡出九峰》,是朱幼棣为家乡黄岩写的一本书。离家多年,谋生京城,淡出家乡的九峰山。然而一次次西北大漠浪游,走遍无数高山大河后,故乡的风景仍是最美丽最美难忘的。于是有了《淡出九峰》。此书多年前曾在一家出版社出版,这次再版,补充了一些文章,如《井》《锄头》等篇。为使本书文图并茂,我致电朱幼棣的黄岩朋友,请他们帮忙找故乡风景照片。张方海先生接到消息后,于第二天叫上懂摄影的朋友
最让我感动的是原黄岩文联主席林海蓓女士。接到我电话的当天,立即从数位朋友那里找到照片发来,并推荐了摄影家柯伟胜先生。短短四天时间,柯先生就从自己数千张图片里,选妥了照片。就这样,一星期之内,黄岩的朋友们发来了与淡出九峰文章内容有关的照片三四百张照片。如读者诸君所见到的,这些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故乡亲人对朱幼棣的厚爱。
记得2013年清明,我与朱幼棣一起回老家,一天去黄岩博物馆参观时,却值闭馆。一位中年人解释说,博物馆正准备搬家,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封妥了。我们只得告辞,刚走了几步,那人追上来问,您可是朱幼棣?朱幼棣说是。他高兴地说,朱老师,久闻您的大名。我这就去拿钥匙,带你去库房参观。那天,他打开一个个箱子,将沉重珍贵的佛像搬上搬下,一身灰尘,满头大汗,就为的是让朱幼棣一一拍摄这些文物。本书所配的灵石寺出土的文物照片如青瓷、佛像等,就是在这位不知姓名的同乡帮助下拍摄的。这里,特向这位先生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二
朱幼棣的老家在黄岩城关里东浦。
浦,顾名思义是与水有关。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水边或河道入海的地方。
江南滨海水网地区,城内外河道很多。河与外江相连,老家附近就有两座水闸,即里东浦闸与外东浦闸。水闸用条石砌成,长二三十米,有两个闸门。因为内河与外江的水面永远不会是平的,闸板周边常有水哗哗流出。
河里是淡水,而外江水咸。江面宽阔,涨潮时浑黄的海水奔涌而至,水势浩大,遂与岸平,海水触手可及。岸上桔林如黛、水边蒹葭苍苍,江上帆樯摇动,别有一番风景。这里都是朱幼棣童年时常去的地方。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总有一些人特别热爱家乡,而且毫无理由。朱幼棣无疑是其中之一。
恋爱时朱幼棣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为什么一再请你去黄岩,这仅因为是我的家乡。当然,黄岩的历史不可能如你家乡河北那么丰厚,挖一铲土都能挖出个陶片或古钱币来。其实所谓江南只限于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即苏南与钱塘江两岸。所谓吴侬软语——广州就不是江南而叫岭南,福建也不是江南。我们的家乡实际上是江南的边界,不属于吴侬软语的地方,因此也不是个盛产小男人的地方。隔一条不高的岭,便是温州,是闽南方言区,是一个充满豪侠之气的地方,是方国珍起义,是许多英雄慷慨悲歌的地方,这一点也与你们的家乡相同。所不同的是,几百年,上千年,这种文明,这种豪侠之风并没有中断。”
这种豪侠之风也体现在朱幼棣身上。
热爱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是朱幼棣性格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的著作《书风法雨》论述一些书法名家的书艺和生平,最推崇壮烈殉国的颜真卿;对性格耿直的清官蔡襄也仰慕十分;最蔑视的是蔡京,对把蔡京的书法成就排在蔡襄之前大不以为然。
他尤其敬仰黄岩历史上的英雄,舍生取义与贪官势不两立的南宋宰相杜范(《杜范散论》);从黄岩起兵勤王,从故乡带出四千铁血男儿,后在崖山壮烈殉国的热血男儿、杜范侄儿杜浒(《追忆杜浒》);慷慨起义,悲壮落幕的方国珍(《守望东南——为方国珍起义正名》),都是他心中与日月齐光的英雄。而对铁血儒将曾铣,朱幼棣更是以深情的笔墨,连写两篇,《高原怀想》《走过曾铣巷》。铁马秋风,黄沙碧血,曾铣亲自率兵出击,与鞑旦决胜边塞,败军唯以曾爷爷呼之。雄风豪气,千载之下,令朱幼棣心神激荡,向往不已。对于同是台州的贪官贾似道,朱幼棣深以为耻,宁愿为家乡女词人严蕊写下洋洋六千字长文(《红白桃花》——女词人严蕊的人格情怀)。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在朱幼棣身上,有与曾铣、杜浒、杜范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即便是在最私人的写作领域,在写给我的信中,也时时见到他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星期一晚上去西安,是想把非处方药的市场化推动一下。整个民族医药产业去年陷入空前的困境,亏损面达一半。如果我们国家没有了民族医药产业,国内市场都被进口药、外贸药厂占领,对我们国家和人民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要靠他们降低药价根本不可能。但我们的领导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光是强调反商业贿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医疗卫生部门、医院也正好借此推脱自己的责任。如果按此路子搞下去,医疗卫生的改革可能又要推迟几年(《山河尺素——一位古典知识分子的日常》120页,朱幼棣至永存书)”。
不管是他的《后望书》还是《怅望山河》《大国医改》,以一贯之是的这种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朱幼棣很喜欢他写在《大国医改》封底的一句话》: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心忧天下,这是朱幼棣区别于一般官员一和一般文人的最显著的特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幼棣也是黄岩这片热土上的一位英雄。时间和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四
在黄岩,我们住在父母生前的房子,但已不是里东江浦一号,旧宅已拆迁,建了电视台的高楼。父母迁至劳动路,房子紧邻孔庙。庙前有一株参天大樟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孔庙以前是小学,朱幼棣当年就在这儿读书。
在黄岩的日子,清晨或黄昏,我和幼棣走过孔庙的后门,走过一条宁静的石板小巷,去菜市场。那儿有许多海鲜,朱幼棣喜欢买带鱼、小黄鱼,也买便宜、好吃的慢桔、本地早。也常起去街头的小店要一碗炒米粉或者一个食饼筒——外面是饼里边卷了土豆丝、炒鸡蛋、肉,浇上一些肉汤,吃法才地道。
阳台上种了几盆花,有兰草有朱顶红。在家时天天给它浇水,我们返回北京,江浙雨水多,它竟也能自生自长,枝繁叶茂。这也寻常,最奇的是,北屋的窗下伸出的一个水泥板上,长出了一棵
劳动路依旧繁华,那些他曾逛过的小店热闹依旧,但他永远地走了。黄岩是伤心地,我再也没有勇气回去。
又是一年秋风起。阳台的花草可曾凋零?那一株枇杷可依然枝繁叶茂?人去屋空,一晃两年,只怕桌上床上都是灰尘。
幼棣可曾回家?他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告老还乡,天天去菜市场买小黄鱼,还有,他喜欢农民挑担卖的新鲜芥菜。那是故乡的菜儿。
安息吧,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