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光绪御笔之宝”印章东瀛回归

(2010-08-03 22:18:39)
标签:

转载

分类: 篆刻



[转载]“光绪御笔之宝”印章东瀛回归



光绪御笔之宝印章背面

[转载]“光绪御笔之宝”印章东瀛回归

   吾友王氏昆仲幼承庭训,熟谙国学,书画金石有极深造诣。时安持精舍主人陈巨来先生常至其家中做客,兴致留墨治印。王氏兄弟三人遂从巨来先生学,弱冠初露锋芒,常得巨来先生与同道赞许。然秉性淳朴不喜张扬,而巨来先生晚年治印因眼力不及代刀之作多出其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渡日本求学,仅其兄长长滞留上海。二十年后事业有成,兄弟们工作之余,勤于治印及印章,名人刻钮治印等等无所不有,无所不精。近其第回沪省亲,持一方旧坑白芙蓉石方章示笔者。细审之,竟是“光绪御笔之宝”原印真迹。兹介绍如下:

      该印高2.3厘米,印面3.2厘米见方,印身较短,其四方印面均做六等分的分割,作“光绪御笔之宝”六字朱文玉筋小篆,结体停均,以圆笔出之,疏密相间,盘曲绸缪。该印刀法犀利坚挺,细条圆浑凝练,以冲刀法刻之,秀丽中有磅礴气势。印面的四条细边线有三边皆作破边处理,以使框架内文字线条有郁勃感,使之“透气”顺畅。材质为福建寿山之白芙蓉石,其色莹净洁白,无瑕疵,有脂感,为芙蓉中的羊脂白。结构细腻温润紧密,比之浙江青田石稍硬,表皮有一层自然的包浆,系年代久远之故,应出自清初福建寿山之将军坑(即老坑)。

     芙蓉石有新坑、老坑、纯净与夹砂之分。老坑细若凝脂不燥不裂,当以纯净老坑为佳,清人高兆在《砚石录》中赞白芙蓉石“洁者如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者若飞燕之体、玉环之肤,抚之让令人心荡。”与现今市肆中出现之新坑“半山芙蓉”多夹细砂颗粒,并需油浸,外包保鲜薄膜以防其裂,有天壤之别。该印印钮作浮雕云状纹,状如括弧相交弧线连接,屈曲连绵。看似不经意随手为之,然却圆润自然,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与天安门前汉白玉华表上的云纹浮雕如出一辙,亦与清初景德镇瓷器上的云纹绘画风格一致。雕刻工具用弧形刀口,刻、削、拨、刮并用,因此从云纹之雕刻风格和气质,以及印材石质,印面之印文内容、章法、刀法可断为清初的宫中之物。同时考清代帝王之用印,自顺治至宣统,皆质(材料)、工(印纽之雕工)、篆(印面之篆刻)三者俱佳,然印纽、印面是何位名家所作,至今都已湮没无闻,无从考证。究其原因,可能是帝王之用印也,无人可以其姓名并列在一起。该印章从清初辗转了二百来年,至清末光绪年间,再刻“光绪御笔之宝”朱文印,在这段时间里该印肯能刻了磨、磨了有刻,故而该印的印身(印台)较短。

     印章收藏可分材收藏、印钮收藏和印面收藏三个方面,现在印章收藏界的许多藏家,限于财力、鉴赏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和因素,往往只能取其一二。然而该印集佳材、良工,光绪皇帝御用(篆刻)于一身,尤以“光绪御笔之宝”之印面为珍中之珍,其价值不可估量。

   印章虽小,国宝回归,王君功德无量。

感谢博古网(www.52bogu.com)提供文字录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