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各位博友拜年啦,恭祝大家虎年大吉,万事如意!
自从《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出版之后,演说现场许多听众都盯着我的脸庞,不可置信地说:“吴老师,你真的有两个孙子了?”
这时,我往往开心地说:“真的,真的,绝不骗妳。”
一来,我看起来年轻。﹝哈──我可是很努力保养自己啊!﹞
二来,由于跟着小朋友成长,心态一直随着“青春”、“活力”、“有趣”打转。
有些我们家后续发生的故事,将陆续和各位分享,希望你会喜欢,也欢迎分享你的心得让我知道哦!
常有爸妈问起:“为什么我的孩子人际关系不好?”
记得有一回,一位焦虑的妈妈指着六岁的女儿,告訴我: “她可以整天一句话也不说,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妈妈,你有听说过‘情绪感染’这四个字吗?”我问她。
年轻妈妈摇摇头,一脸困惑的模样。
“也就是说,子女往往会吸收爸妈的情绪而成为自己的情绪;请问你容易紧张、担心、不安吗?”我直接切入重点请问年轻妈妈。
年轻妈妈点点头,眼眶噙着泪水,不舍地瞧女儿一眼,然后说: “最近我和先生发生了一些事……。”
听到这里,我想去拍拍小女孩的肩膀,给她一些安慰和支持,小女孩却──抽身退后一步,而且脸上全无表情。
明显地,小女孩的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自我封闭了。我转身面向年轻妈妈,开始聆听她的故事。只有妈妈开朗快乐了,小女孩的人际关系才会有个好通道。
皮妈的柔性对策
话说我们家皮弟,也曾经有过
“分离焦虑”,(其实一般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如此情绪困扰),只是每天早上他找不到妈妈而大哭这件事,一直是家中四个大人(皮爷、皮爸、皮妈和我)的人生作业。
后來,在我们学习安抚皮弟情绪的同时,皮妈的努力显而易见了。
皮妈是一位优秀的国小教师,平日对教育心理学有兴趣,首先她做到,不再不告而別或匆忙离去。
其实,年轻妈妈要和小娃娃暂時分开,这其中确实有許多的挣扎,尤其看到孩子嚎啕大哭、伸出手要妈妈的模样,任谁也不忍心。
可是若要蹑手蹑腳地走开,又仿如背离而去,大人的心理也是充满愧疚。
所以,就在
“说”與 “不说”、 “管”与 “不管”之间,皮妈找到了其中的平衡点。
一、睡前的心理建设
皮妈重視睡觉前和孩子的互动,皮皮哥哥比较大了,通常睡前会自己看书,而皮弟則会要求皮妈讲故事或是玩拼图游戏。
这時皮妈就会告诉皮弟: “明天早上起床,如果看不到妈妈,那是因为妈妈去学校教书,等到妈妈下课回來,我就会跟你玩了。”
有一两次,皮妈因校务活动而必须迟归,她会提前叮咛皮弟:
“妈妈明天晚上有事会晚归,但是一定会睡在你的旁边,你半夜眼睛張开的時候,一定可以看到妈妈就在你身边……”
二、清晨的拥抱和轻吻
如果皮弟在清晨六点半,隨着皮妈醒来了。
这时,皮妈用条小棉被裹住皮弟,把他抱到客厅的沙发椅上,然后一边轻摸皮弟额头上的头发,一边轻吻皮弟的脸颊,往往皮弟在轻抚和柔摸的舒适中,又可以好好睡个回笼觉。
然后,皮妈也就能安心地出门了。
有趣的是,当皮妈在努力改善皮弟夜里惊哭和清晨找妈妈的现象时,皮妈个人不知不觉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原先皮妈是比较ㄍㄧㄥ的人,不习惯开怀大笑,或打打闹闹,可是自从她努力改善亲子分离焦虚的过程中,她让皮弟像猴子般地在她身上爬上爬下、打枕头战……不知不觉中,肢体开阔多了,笑声也开朗起来了。
原来,亲子之间的
“情绪感染”也可以有如此了转寰的空间,这不也是意外的收获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