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NO教育
(2009-05-14 23:07:26)
标签:
育儿
教育
no
子女
游戏规则
|
分类:
亲子成长
|
我常受邀至小学进行教师研习的演说。
有一天,我如常以兴高采烈的心情出席,然而,一种迥异于以往的气氛却让我疑惑。
这群女性多于男性的老师们,她们的年龄平均在三十五至四十岁之间,脸上显现的特质都是认真、踏实,不过感觉有些不对劲,仿佛还有另一种神色,令我捉摸不清。
由于我正在现场讲话,能够让我冷静探索的时间有限,我只能带着一种关心和好奇,在这些老师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去搜索。
直到开始有老师提问,说到班上有位行为恶劣的学生,让每位任课老师几乎是在被激怒的情绪中上课。当老师们受不了了,请家长配合管教,学生的妈妈总是低着头来校道歉,然后哭着离去;学生的爸爸则只会在电话中大声责怪老师没有爱心。
会后,辅导室主任私下告诉我,学校曾经邀请家长出席个案谘商会,结果被学生的爸爸拒绝。如今,这个大男生仍在教室里”我行我素”,他的导师需要每天“忍耐”这个学生,还要经常安抚每位科任老师。
这令我想起近日这么多在社会上喧腾的学生事件,有因为没交作业而被体罚的小学生;有因长期打扰同学上课而连人带桌被”请到”走廊”反省”的中学生;还有被老师追问作业本带来了没,竟纵身跳楼的小学生……
啊!我懂了,这些绝大多数认真在教导学生的老师,他们脸上的另一种神色原来就是—— 疲惫。
教师”疲惫”的面容里,有着更深沉的感受,那应该是“无力感”,一种得不到足够了解和支持的感觉。如果教育体制让教师有志难伸,如果家长对教师不能同心配合,如果学生根本不把教师放在眼中,那么身为一个“百年树人”的教师,他的尊严和乐趣又要从何而来呢?
责无旁贷的家长
谈到这里,很想和家中有学龄孩子的父母说些贴心话。平日,我们尽管有工作上的职责,有房贷的压力,有长辈需要照顾……。但无论如何,把多一点的心思摆在子女的教养上是更加重要的。
所以,想办法调整夫妻关系,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然后用对方法来教导子女,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不再把孩子行为偏差怪罪学校,不再把孩子成绩退步推给老师,因为孩子是我们自己生的。孩子的性格如何塑造,孩子的脾气如何引导,首要责任在为人父母的我们身上。
由于我们生育子女的数目越来越少,也因为有时候我们太忙碌,因此可能过度宠溺或疏忽管教子女,造成孩子越来越娇纵或怠惰。也就是说,我们多少曾经是个凡事说YES
的“孝子型”爸爸或妈妈,使得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若要不到就变得无理取闹,直到要到为止。
如今,仍渴望调整的父母,我建议大家确实把关,把NO的教育适时加入子女的成长行列。当子女有不合理的要求,有不懂事的表现,或不正确的观念时,我们要运用耐心聆听、善意解释和坚定原则的三个窍领教养子女。久而久之,孩子才能学会接受NO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尊重别人也是课室的礼节之一。
如何对孩子说NO?
为什么有些父母常头痛于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当父母说NO的时候,孩子竟然反弹很大?究竟如何适时适量对孩子说NO,这是为人父母的一项挑战,也可以说是教养上的一门艺术。
孩子“不听话”,这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认定,觉得孩子顶嘴、瘪嘴、默不作声……等动作就是代表了不服从、不懂事,这时大人NO的回击更强烈、更急促,亲子关系也就更紧张。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NO讯息不接受的原因有三个可能因素:
一、父母之一不支持:有位妈妈在家中没地位,交待子女的话很少被尊重。当她对孩子发出NO的讯息:“电视关掉,写功课时间到了。”“上课时手机要关,要尊重老师。”结果她的丈夫当着儿女面前吐槽:“让孩子看一下会死吗?从来没见过这么唠叨的女人。”“什么时代了,买了手机不开机,那买了做什么?”孩子也因此把母亲的话当耳边风。
父母有一致的管教态度非常重要,不要让小孩从小在矛盾的关系中钻漏洞,结果不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要不就成了无所适从的可怜虫。
在此建议为人父母者,随孩子年龄成长,彼此要多听听对方的意见,双方找到共识教导孩子。若有不一样的看法,请在私下讨论,切忌在孩子面前说出不尊重对方的话语,让孩子有了借口来对抗。
二、父母表现软弱:一位妈妈不明白为何别人家爸妈只要一个口令,小孩就一个动作,他们家却是孩子拖拖拉拉,又理由一大堆。在演说现场,我请她示范如何叫唤孩子去洗澡,结果她说:“求求你们行个好,赶快去洗澡,妈妈拜托你们,好不好?”
当这位妈妈用乞求的口吻说出来,现场的听众忍不住笑出声音。剎那之间,大家已经看出——
因为她的言行举止不够坚定果决,使得孩子看穿妈妈的软弱,能拖则拖、能赖则赖。
后来在演讲现场,我立即为这位妈妈做示范,训练她从声音、语调、讲词,还包括说话时的态度,把NO的讯息整合为一。否则小孩听到的是“不”,看到的是“不一定‘不’”,当然就会要做不做,或随便配合了。
三、父母没确实执行:一位爸爸经常夜里等候迟归的儿子,怎么劝都没用。他念高二的儿子放弃学业,只想和一些中辍生上网吧、到KTV、有时还飚车。
我请教用心良苦的爸爸是否订定游戏规则?他未置可否,想了想才说:”有啊!我说每次晚过十一点到家,要扣零用钱。”
“这个方法有效吗?”
他不堪地摇摇头:“没用啦!常常是零用钱被扣光了,我老婆偷偷塞钱给他,说是怕他到外面没得用,反而又偷又抢,那时该怎么办?”
“如果可以重新订定NO的游戏规则,你会怎么订呢?”
“嗯——
”这位爸爸想了一会儿,他吸了口气,很肯定地说:“第一,我需要和他改善关系,让我们彼此可以有说有笑。第二,让他参与可以自我规范的游戏规则。例如,迟归一次需禁止上网三天,或必须劳动服务两小时,去打扫车库或清洗厕所。他已经长这么大,不是幼儿园生,我需要用他能接受也能自我反省的方法来约束才会有效果。”
“别忘了先和老婆协调再和儿子沟通!”我补上一句。
“当然我们都做得到,孩子才能学到警惕。”爸爸诚诚恳恳地回答。
看他忠厚老实的脸庞,深知在公家机构服务多年的他,在面对调皮活跃的儿子时的苦恼,然而碰到了就是要面对,这位爸爸是有耐心也有决心。
说NO的三大窍领
为人父母要避免以上三种不当的NO现象,那么在实务上该如何进行呢?
一、掌握说NO的时间(耐心聆听):一般的父母是孩子才刚说完第一句话,立刻快速用NO制止。结果孩子的意思还没表达清楚,彼此就因为气氛不对而关系对立。
什么是正确说NO的时间?
有个小学生放学进家门,他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妈,我要买手机。”
“这怎么可能,我哪有那么多钱给你买手机……”话还没说完,孩子怒气冲冲地冲进房间,将门重重地关上。
后来,我引导这位妈妈重新处理,她终于抓对窍领,改进了传递NO讯息的技巧。首先她抓对两个前提:
1.儿子只有小学四年级,还不到需要手机交谊的时候。
2.近日家里的房贷很重,没有多余预算给儿子买手机。
清楚自己的前提,NO是迟早要说出口,但是这位妈妈不再脱口而出地说“NO”。后来我重新处理,用了三个问句和儿子沟通,“一、为什么想要手机?二、如果有手机对你有什么好影响?三、如果没有手机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当有耐心地聆听儿子的说法之后,她发现儿子的怒气渐渐消失了,逐渐恢复以往渴望分享的情景。后来这位妈妈肯定手机对生活上联系的便利性,然后再诚恳地和儿子做预算,也就是她明确地表达家里因为房贷压力暂时无法支付,如果坚持要买,儿子需如何存零用金才能买。算着、算着,儿子自知不该为难妈妈,变得很懂事地说:“妈,以后再说好了。”
妈妈颇有领悟地告诉我:“第一句就NO,还不如第三句、第四句后才说NO来得有效果。”
二、合情合理的NO(善意解释):女儿怀孕了,为人父母该怎么思考这件事呢?
“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没想到女儿竟然怀了两个月身孕……”这位妈妈在诉说时泪水涟涟,一旁的爸爸比较镇定,思考方向也比较理性,他说:“女儿才十五岁,人生一切正要美好的开始,我无法接受也无法想象她必须休学回家待产,然后从此在尿布奶瓶堆中过日子。”
“女儿的反应怎么样?”
妈妈抢着回答:“就是哭哭啼啼啊!男方是有权有势的家庭,他们派了人来,送了两万元慰问金,摆明不准生,也不会娶,那个男孩也躲起来了……”
天底下就是有如此不尽情理的事,夫妻俩心疼女儿必须面对男友背弃又不知是否该生下baby的煎熬。然而究竟要如何说服女儿做一个明智的抉择,让人生海阔天空呢?
“这件事很需要站在女儿的立场,从整体来分析,包括怀孕期间的身体适应、暂离校园生活圈的适应、学习做新手妈妈的适应,以及如何赚钱养育孩子的适应等等。这时,当女儿听到你们冷静的分析、善意的引导,她自然懂得你们的NO是为她着想,她也会学习做一个不后悔的决定。”当我如此提醒时,这对夫妻终于清楚如何助女儿一臂之力了。
三、抓对中心点的NO(坚定原则):当初这个家庭规定子女上网的游戏规则是,三个孩子每个人每一天平均上网四十分钟,实施半年多来一向相安无事,后来有一天,妈妈注意到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竟然有来路不明的金钱,而且常买零食吃。在妈妈仔细询问下,她发现原来高一的儿子用钱向妹妹买上网的时段。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妈妈和爸爸立刻研讨游戏规则是否哪里需要修正?也分别和三个孩子谈开来,想多理解他们的需求。
后来,他们以家庭会议方式和三个子女沟通,并重新修正上网公约。
1.根据年龄和学习上的需求,将齐头式平等改为条件式平等。高一的哥哥可以每天上网一个半小时,但需在晚上九点后。国二的姊姊可以每天上网一个小时,可以在晚上七点半和九点间挑选时间。妹妹则维持一天四十分钟,时间排在下课后到家至晚上七点半之前。
2.绝对不准再发生用钱买上网时段的事情。若有,双方均将被禁止上网一星期。
夫妻俩抓对中心点,肯定子女渴望和世界信息联机的需求,同时修正了当初“一视同仁”的规定,妈妈告诉我:“幸好发现得早,孩子们也算懂事,这个金钱事件终于结束。”
游戏规则一定要有,也要适合子女遵循,这对夫妻以坚定原则的方式面对突发状况,终于让子女学到规矩,也明白爸妈的NO是深思熟虑又兼顾大家需求的做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