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材料二
(2010-05-12 13:12:12)
标签:
继续教育材料教育 |
分类: 继续教育 |
第二部分
应注意熄灭心中愤怒的火焰
[ 案例回放 ]
我叫小林,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教十多年了,应该懂得教育规律,且已过了而立之年,按说已不会年轻气盛了。可是,我仍然容易发脾气,见不得学生调皮捣蛋,发现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我心中的无名之火就会不自觉地窜上来。我知道应该宽容,我也一直学习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看见那些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或者睡觉、不认真做练习的学生,我心里就不舒服,教师的职业本能要求我必须管教他们,一句两句我还能保持语气平静,后来我就忍不住发脾气了,事后又很后悔,我知道发火既伤别人,又伤自己。这一回,一个姓江的同学上课玩女生的发夹,我几次用眼光示意他,他都视而不见,我忍不住吼了起来,且将发夹抓过来狠狠地摔在地上。哪知他竟然站了起来,大声说我不该摔东西,扬言要我赔。我更生气了,喝斥他滚出去,见他站着不动,我就上前去扯他,非要将他推出教室不可。事后,我也觉得不该动怒,可当时那种情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对于学生的不良表现,我不可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也许这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应该没有什么不对吧?问题是碰到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我就心态不平静,愤怒的情绪就会发泄出来。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 心理诊断 ]
正常人都有喜怒哀乐,应该说发火是一般人的生理现象。但是像林老师这样,对于看不惯的学生动不动就发火,这就需要进行心理矫正了。一个人之所以发怒,主要是因为外界消极信息刺激大脑、与大脑内部信息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如果内部的积极信息压倒了外部的消极信息,那么就会消除外来消极信息的干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就不会引起激烈的情绪冲突了。从一定程度上讲,林老师内部心理信息储存了一些消极因素:这就是建立在教师责任心基础之上的“教师霸权”意识。所谓“教师霸权意识”,是指教师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过分地要求学生、且试图完全驾驭这种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核心内容是:你应该且必须按照我的标准去行动。由于具有这样一种意念,就势必会看不惯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的表现,其意念愈强烈,与学生客观实际的不良行为之间的冲突就愈尖锐,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就愈强烈。这种心理主要产生于那些教育期待过高的教师身上,这些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良好愿望去生活,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理想化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学生,其结果往往达不到,内心必然会产生痛苦与失望感,在潜意识里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保持自我的尊严,便通过反抗(即发怒)的方式来试图改变客观现实,这就是林老师为什么常常忍不住发脾气的心理原因。
“教师霸权”心理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较强的控制欲、改变欲和自能感,因此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常常相信自己能够支配他人,当实际上并不能控制他人的时候,就往往借助愤怒来压服别人,因此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其实这种心理只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冲突,因为你无法完全控制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完全受你的支配,师生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从客观实际来讲,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面对这样的现状,以“教师霸权主义”的意识去从事教育活动,必然会激化矛盾、产生教育的恶化现象,也给教师自身带来情感的伤害。
[ 心理处方 ]
看见学生的不良现象,当然应该批评;严格要求学生,也并没有错误(应该说是正确的)。只是不能用发怒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就必须要淡化“教育霸权”心理。愤怒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它与其它心理一样,是受大脑中枢神经调节的,因此它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第一,承认人的差异性。生活中的人往往是形形色色的,有优秀者,也有较差者,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事实。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存在一些不良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生气动肝火。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去管他们,只是不用动怒罢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待不同的学生,你就会以平常心态去看待,你也就不会总是对他们抱有过高的个人期待。戴尔有句名言:“避免动怒的唯一方法是在内心消除这样一种想法:即是,你要跟我一样就好了。”要求别人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一个成人对待同龄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何况是对待不成熟的学生呢?
第二,适当示弱。不要总以为自己是老师,在学生面前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或者内心深处总固守着一种信念: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能够控制你。这两种心态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尊严感(不允许学生冒犯我,否则十分丢人)、自能感(即自以为是心理,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别人完全听从自己)。这两种心理是产生“教师霸权”心理的主要因素。而事实上,教师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没有缺点和不足,在学生面前暴露出弱点并不是什么丑事,相反还可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亲近感。经常想想自己也是普通人,就可以淡化“霸权心理”;在与学生对立冲突的时候,退让一步,显示自己一定程度的无奈,这是消除矛盾、减少冲突的良策。同时,这也不会降低你的威信,也可能会激起其他同学的同情与支持。
第三,要时刻记住:发火是无能的表现。愤怒与吼叫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表明了你的不满态度,但是也同时反映了你不佳的修养与别无它策的实力。要避免发怒,一要冷静地面对现实,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认清真相;二要尊重他人,哪怕是对待行为不怎么规范的学生,也应该以尊重为前提;三要考虑后果,愤怒的后果只会是激化矛盾,甚至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境地。情绪失控的人,往往会做出越轨的事情来。古语说得好:“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第四,对于学生中的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可以视而不见,冷冻处理。特别是上课的时候,应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重,不要受个别同学的小节所左右。因此,作为老师,照样应该学会宽容,无论何时何地,善于宽容总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其实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宽容别人的人一定是心胸开阔的人。
请记住:一旦你消灭了“教师霸权”心理,你就会不再认为动怒是一种职业的自然本性,而最终会熄灭心中常常涌动着的愤怒的火焰。
从一出校园恶作剧说起
以下是 6月22日发生在南京某中学初一(4)班体育课上的一幕: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老师走了,班上十几名女生聚在小树林里捉弄同学乐乐,在让其完成蹲下站起一个来回后,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扒她衣服!”三四名女生随即响应,喊“扒光她!”几名女生走过去摁住了乐乐。
乐乐哭着求饶,同学们没理。乐乐只得使劲挣扎,但还是被摁倒在地。她的上衣很快被掀起了。裤子连同内裤也被褪到了膝盖处。扒掉乐乐的衣服后,女生扬长而去。乐乐这才流着泪把衣服穿好。(6月25日《新京报》)
这样的校园恶作剧还闻所未闻,太令人震惊了!这不能仅仅将其当作一出校园恶作剧看,透过报道中的一句补充陈述: “乐乐在班上所有女生中成绩是最好的,性格又很老实内向,时常被同班同学欺负。”我体察到了一种人性黑洞,即妒贤嫉能。嫉妒是一种人类本能,它有各种表现方式,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表现在同学间的嫉妒更多地属于后者。凭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我知道存在于女生间的嫉妒现象尤其普遍严重。一般地说,比起男生,女生的心胸更狭窄些,心眼更细些,虚荣心更强些,嫉妒心也更强些。她们尤其对成绩优秀的同班女生心存嫉妒,为她们在老师那里得宠嫉妒,为她们赢得男生的青睐嫉妒。在潜意识中巴不得她们考试考砸,在班级活动中出洋相。而随着应试压力的日益增强,同学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同学间的嫉妒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分析这 7位扒光乐乐衣服的女生就是基于这样的阴暗心理实施了这出恶作剧。她们在文化课堂上难以超越乐乐,就在体育课上对其施虐,以一种恶作剧的方式来发泄对乐乐的愤恨。此刻她们当十分快意,一种报了仇雪了耻的快意。你强,看你强到哪里去?我们扒光了你的衣服,让你当众出丑!我们平时在课堂内受你的威压,而今在操场上你就得接受我们的惩戒。此刻她们不仅幸灾乐祸,内心说不定充满了一种邪恶的念头:扒光你的衣服,摧毁你的自尊,让你的心理经受重创,自此以后,让你一蹶不振。这从她们扬长而去的姿态中可洞悉一斑。
担心经此一劫,乐乐的心理防线真的会被摧垮,会长久地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中,从而影响到学业。为此,我希望其所在学校一定要做好她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以此为鉴,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教育他们正视自身的心理弱点和缺陷,把对优等生的嫉妒心理化为积极向上的竞争动力。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须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扒光女生的衣服羞辱的不仅是受害者,而是我们大家,它是对人类尊严的冒犯,犯了侵害人权罪,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惩罚。
13.3%浙江中小学生曾计划自杀
竞争加剧、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教育体制,让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亦日益严重。浙江各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已成为该省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群体。而记者昨日从浙江健康教育所获悉,在这些学生中,曾有 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
杭州市学生心理热线 (87025885)公布信息显示,该热线开通10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主群体”,其来电咨询心理问题者占74%,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
事实上,心理问题低龄化近些年也开始显现,只是 “小学生的自我关注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不容易被发现。浙江健康教育所对浙江全省中小学生的调查就显示:13.3%的学生曾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34.2%的学生曾考虑离家出走,32.3%的学生曾吸过烟。
“心理疾病具有延续性,大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表明,这些学生在中小学时其心理问题没引起重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认为,心理问题很多缘于缺少有效的沟通、宣泄途径,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此前,杭州大关苑二小等学校便将“写日记”作为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方式,以此隐性途径进行心理宣泄,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目前,浙江健康教育所正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省 55所学校中推行“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倡导的学校健康新理念,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一级预防。活动开展以来,已取得一定成果。如经干预后,曾考虑离家出走和吸烟的学生都有下降,分别已降至32.6%和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