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佛光笼罩着甘南大草原·天葬台(下)

(2022-03-30 21:55:11)
标签:

转载

佛光笼罩着甘南大草原·天葬台(下)

 

⒍草原

玛曲和碌曲草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真是非常美丽。汽车在高山之巅翻越,视界里的一切都是绿绒毯一样的青绿色,山脉重重,河谷深远,一层又一层的山,一重又一重的草原,一片又一片的白羊,一群又一群的黑牦牛,绿草地上一顶又一顶的白帐篷,骠悍健壮的藏民骑着马在离公路不远的草地里前行,扎辫子的藏族妇女抱着硕大的器具向草原上拴住的狗走去,草原上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下车走到草原上,草原上香喷喷的,如果没有牛羊进食,整个草原都香喷喷的,蜜蜂在花朵间飞舞,阳光照耀。

所有的草原都被铁丝的网索分隔开了,一大块一大块的,就像内地的土地一样,都分给了家庭和个人。草原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牛羊在夏季牧场吃草,冬季牧场的草就会长得很高、很厚、很旺,冬季里牲畜就饿不着了。

⒎玛曲

玛曲是个很小的县城,县城里到处都是闲逛的、骑马的和骑摩托的藏民,空气里、小城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浓郁的牛、羊肉的味道,在一家小店里吃牛杂碎,两块五一碗,大片的牛肝、大片的牛百页、还有大片的牛肺叶,吃起来很是过瘾,但似乎也有点可怕。

住在县城里最大的一家招待所里,但这家招待所却没有厕所,男服务员说,拐到后面一个地方去解决就是了。不知道他们平时都是怎么解决的。

带了照相机到草原上去,出玛曲县城一直往南走,一个藏族男人半卧在草原上,他说是进城来看朋友的。请教他在草原上怎么走路,他说要离狗远一些,又请他帮忙照了一张相。

翻过一道铁丝围栏再往前走,草原极其宽大,漂亮极了,草原被鼠类挖了许多小洞,一些鹰在天上飞,一大群黑牦牛在较远的草地上吃草,两个放牛的孩子向我招手、喊叫。

我走了很久,才走到那两个放牛的孩子身边,其中一个小些的孩子问我有没有香烟,我抱歉地说没有,我给他们以牛群为背景照了张合影,那个大些的在玛曲民族中学读初一的孩子德吉才让也给我照了一张,我问清了他家的通信地址,玛曲县粮食局胜利收,或者贾伟收,胜利是他的母亲,而贾伟是他的父亲,我会把照片给他寄去的。

再往南我走向了黄河,这里是号称黄河首曲的地方,黄河在这里拐了它的第一个大弯子。黄河湾里静悄悄的,水较清,也很平静,河滩上躺着一匹死去了很久的马。河岸的两边都是大草原,草深过膝,草原的中间有几间土坯房,还有小院子,那是冬窝子,到了冬季,牧人和牛羊就会回来住的,冬季牧场的草就会派上大用场。

晚餐的炒羊杂碎实在是吃不习惯,一大碗油晃晃的羊肚、羊肝和羊灌肠,吃了几块就吃不下去了,同桌上有五、六个藏族年轻男女,正兴致勃勃地吃羊肉串,凑上去跟他们商量,用一碗羊杂碎换一根羊肉串,他们立刻把羊肉串递过来让我吃。

⒏尕海

尕海是大草原中的一个三岔路口,有一些房子,那些路分别通往玛曲、碌曲和郎木寺。

上午,在草原上,太阳照在身上时,会觉得有些热,太阳被云彩挡住时,会觉得有些冷。

三岔路口的那些房子里,有一处是修摩托车的,另一处是个茶馆兼面馆,茶馆的外面支着两把太阳伞,从三条通往草原深处的公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呼啸而来,摩托后面也总是带着一个男伴的,摩托停在茶馆外边,最多时停了近二十辆,骑摩托的藏民下了摩托喝茶,抽烟,说话,这一切做完之后,他们会再次骑着摩托呼啸而去。另一些骑摩托的藏民又会呼啸而来。

⒐郎木寺

甘南的城镇都不甚整洁,郎木寺也是这样,这是最令人灰心的事情了。

郎木寺镇和四川的纳木乡交界,其实这两个小镇已经完全联系在一起了。佛光似乎笼罩着郎木寺的建筑、寺院和周围的高山、草原,从我住处的房门看出去,对面山坡上的寺院,在阳光里闪闪发光。河水从小镇里奔流而下,骑马的藏民在街道上说着听不懂的藏话,但他们每人都至少会两种语言,一种是本民族的藏语,一种是改了腔的汉语普通话。

一个被小镇上的扬尘弄得灰头土脸的欧洲男人,坐在郎木寺小镇的邮电所台阶上,向一大群围观的藏族青年展示他右腿的假肢,他先把它拆下来,再把它装上去,他站起来,挥了挥胳膊,意思是他不会被困难吓倒。然后他一拐一拐地走了。

郎木寺小镇的饭馆里,有一种叫“炮仗面”的面出售,每碗4.5元,炮仗面以面为主,有些干炒的性质,浇汁浓厚,里面还有牛肉片、青椒片等,夜晚坐在小饭店里吃炮仗面,灯光昏暗,饭店里中间是空地,周围是一圈破沙发,电视里放着成龙早期的功夫片。食客中有和尚,有藏族青年,有回族青年,还有一位日本的旅游调查员,她已经在郎木寺住了十三天了,她脸上晒得乌黑,身上的衣服也很脏。她在浙江大学学过中国文化,她用日文写的纪实散文类的旅游调查文章,我只能看懂其中的汉字。我们在小饭店里中国、日本地聊了很久。

⒑郎木寺格尔底寺院和赛赤寺院

四川省若尔盖县纳木的格尔底寺有700个和尚,这是格尔底寺20岁的和尚贡觉告诉我的,贡觉是甘南迭部县人,他很小就出家当了和尚,这是家里人的主张,同时也是他自愿的。贡觉带我去寺里看了前辈的金身,又邀我去他住处坐坐。贡觉的住处在山坡的一个平台上,一个小院子,两大间房子,他和另一个和尚各住一间。贡觉的床有点像日本的塌塌米,木制的,很干净,上面放着经书、黄铜茶具、简单的卧具,墙上贴着宗教画。这样的住处是贡觉租住的,格尔底寺的“学员”都是这么住的。

甘肃碌曲县郎木寺的赛赤寺院座落在郎木寺小镇西边的山上,经桶与拉卜楞寺不同,是用金属做成的。我从北端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转经桶,用了二十多分钟转完了经桶,我一边转经桶,一边口里念念有辞,所言无非吉祥如意之类。

赛赤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有几个据说是法国基督教团的欧洲人和一个讲中国港台普通话的汉族女士(特别是这位汉族女士),正近乎强迫地向几个寺院里的小和尚传播基督教,他们向小和尚们分发用藏语、汉语和英语印制的小册子,那位汉族的女士还强迫小和尚跟她说,“我们是主的儿子……”她抓住小和尚的手,她要求她说一句,小和尚说一句,但不知是出于害羞,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小和尚只是笑,一句都没有跟着说。

⒒天葬台

郎木寺赛赤寺院西北三百米外山坡上的天葬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藏人天葬的仪式一般都在上午进行,下午是难以看到的。顺山坡往上走,远远地就看见一大片经幡在绿色的山坡上随风飘动了,天葬台没有什么人,只有几个和尚在山顶上玩、说话,他们走了之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我在天葬台上逗留了很久,所有的地方都仔细看过一遍。除了一大片经幡之外,山坡的一侧有许多死者用过的衣服,另一块平地上,有一些烧黑的石头,一种看不见明火的东西,一直在冒着烟,还有一些骨头。山头上时常有大鹰盘旋飞翔,并且发出“恶恶”的叫声,叫声在无际的山脉和草原上传播得很远,但我并不觉得恐惧。

藏人认为的天葬的哲理在于:人源于自然,而归于自然,藏人尊从着利他主义(喂鹰),天葬台是呈显藏人顺从这一法则的具体方式之一。

22001.8.8

 

链接“淮北佬许辉的小说博客:http://xuhui1017.blog.sohu.co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