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食品功能一览表
(2016-01-13 17:05:23)
标签:
药食同源食品功能一览 |
分类: 我的作品 |
| |
|||||
| 名称 | 性 | 味 | 归经 | 功能 | 禁忌及注意事项 |
| 小蓟 | 甘 | 微苦凉, | 肝、脾经 | 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
| 山药 | 平 | 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 入肺、脾、肾 |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
有实邪者忌服 |
| 山楂 | 甘酸 | 微温 | 脾、胃 肝 |
治肉积,吞酸,泻痢,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高血脂症。 |
大量服用山楂粉、片剂, 可出现反酸、胃痛、烧心等反应 |
| 马齿苋 | 寒 | 酸无毒 | 心,肝, 脾,大肠 |
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效。能驱虫功效,有清热解毒、止泻痢、除肠垢、益气补虚功效,适用于治疗久痢。 散血消肿、止血凉血功效, |
凡脾胃虚寒,
肠滑作泄者勿用; 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 |
| 乌梢蛇 | 甘 | 平 | 肝经 |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 该品忌犯铁器。 |
| 乌梅 | 酸 涩 |
平 | 肝、脾 肺大肠经 |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 不宜多食久食。 |
| 木瓜 | 温 | 酸 | 肝、脾 | |
适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缺奶的产妇、风湿筋骨痛、跌打扭挫伤患者、消化不良、肥胖患者,但不适宜孕妇、过敏体质人士。 |
| 火麻仁 | 甘 | 平 | 脾、胃 大肠经 |
功效 润肠通便。 | 治大便不通:研麻子, 以米杂为粥食之 |
| 代代花 | 甘 微苦 |
平 | 肝、胃 心包经, |
行气宽中,消食,化痰。用于胸腹闷胀痛、食积化、痰饮、脱肛、疏肝,和胃,理气。治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少食。 | 服用代代花期间千万不能节食, 必须保证身体营养。 |
| 玉竹 | 甘 | 微寒 | 肺、胃经 |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 胃有痰湿气滞者忌服 |
| 甘草 | 甘 | 平 | 心、肺 脾、胃经 |
解毒、祛痰、止痛、解痉脾益气、润肺止咳、 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
|
| 白芷 | 温 | 辛 | 大肠经 肺经。 |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属解表药下 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
阴虚血热者忌服 |
| 白果 | |||||
| 白扁豆 | 甘 | 微温 | 脾胃 | 补脾和中,化湿消暑。【功能主治】健脾,化湿, 消暑。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 烦渴胸闷 |
经常适量食用扁豆可使人体得 到多种营养素,防止各种营养素缺乏痛。 |
| 白扁豆花 | 甘 | 平 | 脾、胃 | 健脾和胃,消暑化湿。 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 |
|
| 龙眼肉 | 温 | 甘 | 心脾 |
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宁神、健脾止泻、利尿消肿等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血虚萎黄、气血不足、神经衰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病症。 |
若内有痰火及食滞停饮者忌服, 以免引起淤痰堵塞在胸口而引起 哮喘 |
| 桂圆 | 温 | 甘 | 心脾 | 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 | 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
| 决明子 | 凉 | 苦、甘 | 肝肾 大肠经 |
具有清肝火、祛风湿、益肾明目 | 主要为腹胀、腹泻与恶心有泄泻 与低血压者慎用决明子制剂。 |
| 百合 | 寒 | 甘 | 心肺 | |
风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服以敛 为用,内不足而虚热、虚嗽、 虚肿者宜之。与姜之用正相反 |
| 花椒 | 温 | 辛 | 脾,胃 | 有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理气 止痒祛腥的功效 |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
| 赤小豆 | 平 | 甘 | 心、 小肠经; |
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 之人忌食;蛇咬伤者,忌食百日。 |
| 阿胶 | 平 | 甘 | 肺、肝 肾经 |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 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
忌油腻食物。宜饭前服用 |
| 鸡内金 | 平 | 甘 | 脾胃 小肠 膀胱 |
消食健胃助消化,涩精止遗。可以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酸度及消化使胃运动功能明显增强,胃排空加快消积滞,健脾胃。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 |
本品多研末调服,临床观察发现,研末调服比中药煎剂效果好 |
| 麦芽 | 平 | 甘 | 脾、胃 |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
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 炒用多用于回乳消胀。 |
| 昆布 | 寒 | 咸 | 肝、胃 肾经 |
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能。用于痰饮水肿。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 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
| 枣 | 温 | 甘 | 脾、胃 |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等证 | |
| 罗汉果 | 凉 | 甘 | 肺大肠经 | 清热润肺,止咳,利咽,滑肠通便。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
|
| 郁李仁 | 平 | 辛、苦 甘。 |
脾、大肠 小肠经。 |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 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 |
| 金银花 | 寒 | 甘 | 肺心胃 | 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菌痢、麻疹、肺炎、乙脑、流脑、急性乳腺炎、败血症、阑尾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 脾胃虚弱者不宜常用 |
| 青果 | 平 | 甘 | 肺、胃经 |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 | 该品味甘、性涩,表证初起者慎用。 |
| 鱼腥草 | 微温 | 辛 | 肝、 肺二经 |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
| 姜 | 温 | 辛 |
肺、胃、 脾 |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 阴虚内热者忌服 |
| 枳椇子 | 平 | 甘 | 心、脾 | 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 | 脾胃虚寒者禁用 |
| 枸杞子 | 平 | 甘 | 肝、肾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1] |
| 栀子 | 寒 | 苦 | 心、肺、 三焦 |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 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 ,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
脾虚便溏者忌服 |
| 砂仁 | 温 | 辛 |
心、脾 | 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 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
阴虚有热者忌服 |
| 胖大海 | 寒 | 甘 | 肺、 大肠经 |
具有清宣肺气、清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 风热犯肺所致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及上火引 起的便秘等病症。 |
外感引起的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只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
| 茯苓 | 平 | 甘 | 心肺脾肾 |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
| 香橼 | 温 | 辛;苦;酸 | 肝;肺;脾 | 理气降逆;宽胸化痰。主胸腹满闷;胁肋胀痛;咳嗽痰多 |
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服。 |
| 香薷 | 温 | 辛 |
肺、胃经。 | 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 表虚者忌服。本品辛温发汗之 力较强 |
| 桃仁 | 平 | 甘苦 | 心肝大肠 |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 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
核桃仁性温,含多量油脂,不宜多食,凡痰内盛引起的痰黄、发热气喘、烦躁呕恶和阴虚火旺的吐血、鼻出血等均忌用。 |
| 桑叶 | 苦 | 甘 | 肺肝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 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
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
| 桑椹 | 寒 | 甘酸 | 肝肾 | 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日等功效 |
|
| 桔红 | 温 | 苦辛 | 肺、脾 |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主 治 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
阴虚燥咳及嗽气虚者不宜服。 |
| 桔梗 | 平 | 辛甘 | 肺经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 |
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 忌服。 |
| 益智仁 | 温 | 辛 | 脾,肾 | 温脾,暖肾,固气,涩精。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 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 |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
| 荷叶 | 平 | 苦 | 肝、脾、 胃 |
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 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
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
| 莱菔子 | 平 | 辛甘 | 肺脾胃 |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气,下痢后 |
故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
| 莲子 | 平 | 甘涩 | 脾、肾 | 养心安神.用于虚烦,惊悸,失眠.炒莲子固涩作用增强, 长于健脾止泻,补肾固涩.用于脾虚腹泻和肾虚遗精,带下. |
|
| 高良姜 | 温 | 辛 | 脾、胃经 |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主 治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
体虚者不宜单用。 |
| 淡竹叶 | 寒 | 甘 | 归心、胃 小肠经 |
清热;除烦;利尿。主烦热口渴;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浊。 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
无实火、湿热者慎服, 体虚有寒者禁服。 |
| 淡豆豉 | 寒 | 苦 | 肺、胃 | 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 |
| 菊花 | 寒 | 甘 | 肺、肝 |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 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 宜少用之 |
| 菊苣 | 凉 | 微苦 | 脾、肝、 膀、胱经 |
功 效
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 主 治 用于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 |
|
| 黄芥子 | 温 | 辛 | 肺 | 有润肺化痰、消肿止痛、温中散寒、利水化瘀 通经络、消肿毒 |
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 |
| 黄精 | 平 | 甘 | 脾肺肾 | 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强筋骨。 填精髓、补血、补诸虚、止寒热、补中益气、 滋阴、安五脏、除风湿、补五劳七伤、补肾、助筋骨、益脾气胃、润心肺、生津耐寒暑、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肾虚精亏、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高血压等症。对于糖尿病很有疗效 |
脾虚有湿、咳嗽痰多及中寒泄泻者均不宜服。 |
| 紫苏 | 温 | 辛 | 肝、肾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 紫苏茶里含有大量草酸,所以紫苏茶不宜过多长期饮用,容易上火又气虚体弱者也不宜饮用。 孕妇可以吃紫苏,解毒安胎、减轻贫血.但要注意不可过量 |
| 紫苏籽 | 温 | 辛 | 肝、肾 | 下气,清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 气滞,便秘。 |
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 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
| 葛根 | 凉 | 甘 | 牌、胃 | 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多种功能,可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疹、泄泻等多种疾病。一般的粉葛质韧,粉性强。 |
对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患者,还宜谨慎使用。 |
| 黑芝麻 | 平 | 甘 | 肝肾大肠 | 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 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
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 泻者忌食忌食 |
| 黑胡椒 | 温 | 辛 | 胃、大肠 | 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 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
阴虚有火者忌服。 |
| 槐米 | 寒 |
苦 | 肝、 大肠经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 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
果实(槐角)清热泻火。 |
| 槐花 | 平 | 苦 | 肝经; 肺经; 心经; 大肠经 |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 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 |
| 蒲公英 | 微 寒 |
甘 | 肝、胃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 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 |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
| 榧子 | 温 | 甘 | 肺、胃、 大肠经 |
杀虫,消积,润燥。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燥咳,便秘,痔疮。 |
饭前不宜多吃,以免影响正常进餐。榧子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以食用;腹泻、大便溏薄、咳嗽咽痛且痰黄者忌用。 |
| 酸枣仁 | 平 | 甘酸 | 心经;脾经; 肝经;胆经 |
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 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 者慎服 |
| 蜂蜜 | 平 | 甘 | 脾、肺、 心、胃、 大肠经 |
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 作用。常用于肺燥咳嗽、体虚、肠燥便秘、 口疮、水火烫伤、胃脘疼痛,还可以解乌头、 附子之毒。 |
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
| 鲜白茅根 | 寒 | 甘 | 肺、胃 膀胱经 |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 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 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
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 腹泻便溏者忌食 |
| 鲜芦根 | 寒 | 甘 | 肺经、 胃经。 |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 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
脾胃虚寒者忌服 |
| 蝮蛇 | 温 | 甘 | 脾;肝经 | 祛风,攻毒。治麻风,癞疾,皮肤顽痹, 瘰疬,痔疾。 |
阴虚血亏都慎服,孕妇禁服 |
| 橘皮 | 温 | 辛、苦 | 脾胃肺 | 气香宣散,可升可降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对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等有显著疗效。解决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
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 吐血证慎服 |
| 薄荷 | 寒 | 辛 | 肺、肝经 |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 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 麻疹,胸胁胀闷。 |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 表虚汗多者忌服。 |
| 薏苡仁 | 微寒 | 甘淡 | 脾胃肺 | 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的功能。温中散寒、补益气血。 |
汗少、便秘者不宜食用薏米;体寒的人不能多吃,特别是在月经期间不要多吃。 |
| 薤白 | 温 | 辛、苦 | 心、肺、 胃、大肠经 |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主治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 |
气虚胃弱者慎用。 |
| 覆盆子 | 温 | 甘 | 肾、膀胱 | 补肝肾,缩小便,助阳,固精,明目。治阳痿, 遗精,溲数,遗溺,虚劳,目暗。 |
肾虚有火,小便短涩者慎服 |
| 藿香 | 温 | 辛 | 肺、脾、 胃经 |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 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 |
| 八角 | 温 | 甘 | 脾、肾 | 本品辛、甘,温。入脾、肾经。温中,理气止痛治胃寒呕吐,食欲减退,脘腹胀痛,寒疝,睾丸偏坠,肾虚腰痛,干、湿脚气 | |
| 茴香 | 温 | 辛 | 肾、膀胱、 胃经 |
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 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 脘腹胀满作痛。 |
有实热、虚火者不宜。 |
| 丁香 | 温 | 辛 | 脾、胃 肺、肾 |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 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 |
| 刀豆 | 温 | 甘 | 胃、肾 | 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 | 胃热盛者慎服。" |
| 小茴香 | 温 | 辛 | 肝、肾、 脾、胃 |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 阴虚火旺者禁服。 |
| 肉豆蔻 | 温 | 辛;苦 | 脾胃大肠 | 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治:虚泻;冷痢; 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
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
| 肉桂 | 大热 | 辛、甘 | 心肝脾肾 |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
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 |
| 余甘子 | 凉 | 甘 | 肺、胃经 |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 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 佛手 | 温 | 甘 | 肺胃脾 | 芳香理气,健胃止呕,化痰止咳。用于消化不良 ,舌苔厚腻,胸闷气胀,呕吐咳嗽以及神经性胃痛等。 |
阴虚体热和体质虚弱的人应少食 |
| 杏仁 | 温 | 苦 | 肺、 大肠经 |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 喉痹,肠燥便秘。 |
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
| 沙棘 | 温 | 酸、涩 | 脾、胃 肺、心经 |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用于脾虚食少,食积腹痛,咳嗽痰多,胸痹心 痛,瘀血经闭,跌扑瘀肿。 |
|
| 牡蛎 | 微寒 | 咸、涩 | 肝心肾 |
收敛固涩,清热益阴,软坚化痰,敛阴潜阳。主治盗汗、自汗、遗精、泄泻、崩漏、带下、惊痫、眩晕、瘰疬痰核、疝瘕,心痛、痈肿疮毒、失眠等。
主治盗汗、自汗、遗精、泄泻、崩漏带下、惊痫、眩晕、瘰疬痰核、疝瘕,心痛、痈肿疮毒、失眠等。 |
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 和消化不良。 |
| 芡实 | 平 | 甘 | 脾,肾 | 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 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
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 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 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
| 佛手 | 凉 | 甘 | 肺胃脾 | 具有祛风解热,健脾开胃的功效; 主治风热犯肺、头痛、咽干、咳嗽、脾胃湿热 |
|
|
药食同源食品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 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
|||||
前一篇:自拍图片欣赏
后一篇:【视频】失眠的中医治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