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飘过七十年——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新年献辞

标签:
文化 |
分类: 1、书坛资讯 |
墨香飘过七十年
——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新年献辞
刘玉龙|执笔

在雪飘的北方,我们迎接新年,
在中东铁路的鸣笛中,我们回眸历史。
耕种的马蹄,踏破了荒野的安静,戍边的谪官,开创了文化的历史。
哈尔滨的书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栉风沐雨、历尽沧桑、世代相传……
中原的典雅,江南的工巧,
早已溶铸为北方的瑰丽雄奇。

我们走进温暖的书房,脱下厚重的棉衣,
约三五知己,饮酒谈天,挥笔成趣。
飘来的雪花是新年的祝福,
我们把它写进作品里,写到春联上,任远古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漫。

越是荒芜,就越会珍惜耕种的乐趣,
越是冰封,就越能体验温暖的可贵,谛听春天的召唤。
回望70年,书法人有屈辱,有荣耀,有坎坷,有梦想。
想当年,多少满腹诗书的文士高贤,
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在蛮荒的文化田野里,
辛勤劳作,先贤们的墨迹和治学精神开人心智、启迪后学。

1962年,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把聚集在哈尔滨的书法家召集到一起,
成立了哈尔滨市书法篆刻研究会,
韩光甸、刘忠、游寿等人,不但教授书法,还著书立说,成为引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催生下,
文艺开始复苏,各级书法家协会相继诞生。
在以展览为轴心的创作中,书法人秉承中国艺术精神,潜心探索,
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印迹的作品。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中国当代书法兴盛的四十年,
文艺家的忧患意识、反省意识与担当精神
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得到强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
哈尔滨文联曾两度承办全国美术、书法大展,
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多次举办交流互展,
连续八年举办了关东美术展和东北四城市书法联展,
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联合办展。
哈尔滨的书法,在异乡、异国得到传播与推广。

首届北京黑龙江艺术书法展
书法的兴盛,
得益于古老文明的薪火相传,
得益于亚欧文化的交汇融合,
得益于文艺机构的主动作为。
我们拥有了今天的自信,更要发掘昨天的资源。
一篇《黑龙江书法三百年钩沉》(张天民著)
记载了从靖康之变到八十年代初期,黑龙江书法的概貌,
记载了宁古塔谪官、文士在文化教育、典籍传播,设馆授徒的经历,
考证了三百年间书法在黑龙江民间的传播和普及。

当年的谪官、文士、流人,身心饱受折磨,
但他们在逆境中呼唤正义,担荷使命,
用心智激活了埋藏于心底的艺术情怀,
带着酸楚与悲怆,穿越中国文化的幽深隧道,
直抵人们的心灵,后学者无不肃然起敬。
对历史对先贤的敬畏,需要回顾、重温和纪念,
更需要考据、研究与思考,让思辨精神唤醒沉睡的灵魂,
让理念的力量引导我们的创作。
耳闻目睹、言传身教固然重要,
但对历史遗存的整理、提炼和保存,
将其精华出版、传播于世,意义深远。

我们需要灵感。
执着的热爱和辛勤的劳作是产生灵感的前提,
但劳作也未必一定有所成就。
爱迪生说:“天才的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可您千万不要忘了,后边还有一句话——
“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我们需要集群。
通过集群对话而结识同道、认清自我,
发现潜伏在我们身边的赏者,
实现同道与赏者的心际交通;通过集群,
把孤岛连成大陆,让个体创作汇入时代的潮流。
我们需要差异。
同一时代,之所以形成风格迥异的作品,
就是因为书家心迹的差异。
王羲之同期的北方,书法的形态却是另一种面貌,
即使是东晋王朝内部,书法形态也并非统一,
魏晋名士与晚明狂绢的诗文、书法都各领风骚,
只有鲜活而独立的作品,
才能呈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独白,消除千人一面的人工复制。

我们需要争鸣。
不同的理念成就了不同的书写,
不同的书写又影响了不同的声音,
我们需要倾听不同的意见和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见解。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观念的差异可以激发思考,启迪心智、校正谬误。

在曾工作室
只要我们炼就观察之眼,保持虔敬之心,
就会在庞杂的书法世界中发现那些吸纳古今之法的奇思妙笔。
孩童的天真,大腕的老成,街头写手的规范,广场大爷的地书,
不经意间,都可能进入我们视野,成为书法人感知的对象。
灵感常常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
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可能在平淡的日子里实现。
让我们在不同的案头,遥相守望,相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