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2009-04-26 08:46:38)
标签:

文化

   【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继2008年10月我拍摄的小型纪录片【乡音】以后,为了让大家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东钱湖陶公山这个古老又充满神奇色彩的乡村,由从小在家乡生活成长,读书学习的现任上海忻氏联谊会干事长忻元龙先生编写的情景纪录片DVD新剧本【走进陶公山】业已完稿。本片在比较如实地描述陶公山的地理风貌,故居弄堂的同时,向观众,特别是出自陶公山,如今分布各地生存的忻氏后裔们,推出故土的新貌。

  本片对于家乡陶公山密密麻麻的弄堂典故,名称,现貌,东钱湖的美景,力求纪实的记录,将让你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有一种对家乡怀念和奔赴家乡的冲动......

我们的本意就是让东钱湖的激情,陶公山的热情感染大家,让大家先睹为快也是一件好事乐事!在尚未开拍之前的剧本连载,旨在对剧本的修正完善提供一个平台......从今天开始,剧本将以连载的形式向大家逐步推出!敬请关注!

 

                       纪实情景DVD脚本

片名:   故乡情一一走进陶公山

片头

 

场景一:

季节:春季

时间:上午,湖面春光明媚,风和日丽。

镜头:中远镜从湖中东面开始,环拍薜家山(现名陶公岛景区)【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史家湾、曹家山头、【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山前忻家直至许家峙、许家、余家岙底、朱家、王家、大岙底环拍,对陶公山有一个概貌。

  【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安静、自然的生活场景。兰天白云;湖面微波荡漾,有渔民架小舟在近岸处捕鱼捉虾作业。

旁白:

  浙江宁波东乡有一处秀美清幽的湖泊一一东钱湖,郭沫若先生赞之喟:“西子风韵、太湖气魄”。广阔的水域中间矗立着一座青山,犹似一头壮牛匍伏在湖面上,那就是我们的故乡陶公山,又称伏牛山。【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它四面环水,只有西面大岙底与后庙湾之间有些许坡地与西边的大堰头后山相连。

五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忻都从福建南安来浙江定海赴任,后来他的儿孙在现在的宁波、东钱湖一带安居生息,以农渔为业。其中一位忻端一太公【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仰慕陶麓胜景,置业定居陶公山,成家立业子孙繁衍,被尊为本山始祖。于是就有了我们世代相传的子孙后代,陶公山也由初时的小渔村逐步发展而成湖上名镇。

几百年来时代更迭,我忻氏族人与时俱进,由渔耕劳作守业故里逐步走出甬港奔向海内外发展。由于族中各房支脉纷繁,为使子孙后裔不致淡忘自己的祖堂老屋,寻根有绪,本片尽所能对故乡现况进行了实录。

殷殷故里情,请为乡梓造福,

拳拳赤子心,愿与族亲共勉。

 

 

场景二:

分镜头:拍遗存的平水堰坝、谷子湖和湖塘、(按以下叙述拍)

  从宁波坐车到东銭湖西边的方边村,沿公路经平水堰和谷子湖边的湖塘一一方家塘、国戚寺、后庙湾,公路从旧时的河埠外坎(防波堤)、上沿湖边修建过去,经许家峙一直修建到湖心塘,就到了忻家祖祖辈辈居住的陶公山麓。【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旁白:陶公山,高约百米,山脚周长约十余里,五十年代初叫大公乡,有王、朱、余、许、忻、曹、史、薜等诸姓聚居于此,人口约近万,其中忻氏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忻氏主要居住在山东南临湖的山脚坡地,一条条弄堂依山势呈弧形展开,【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从半山腰向湖岸边延伸,湖近岸处筑防波堤(河埠外坎)以挡住外湖风浪波涛,以利于在河埠劳作生活。岸边与防波堤之间就是里河。现在西南边的防波堤已改建为从宁波直达湖心塘的公路,东边防波堤也已改造成为迴廊曲径的园林式休闲场地,与湖心塘景点相连,其东端突入湖中的獅子磴昔日垂柳依依的景色已被垒起的巨石、亭阁景观所取代,立木牌曰:“陶公钓矶”。【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防波堤,乡亲们叫它“河埠外坎”,以前东、西二段中间留有缺口,方便船只进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它上面还曾建有电灯厂和轧米厂,也有许多房屋居民,人们到岸上办事要渡过阔约 50左右的里河。【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渡河的工具是一个四方平底、4平方米左右的木船,两头各有一个大铁环,环上各结一条长长的粗繩索,与岸边河埠头及对面河埠外坎的桩头牢牢联结。渡河时,人立在平底船上拉动绳索,平底船就会缓缓渡向对岸,乡亲们叫这个渡河方法为“牵渡”

(待续)

 

 

 

(继续)

 

场景三:

地点:许家与余家岙底交界处的”碾子弄”

陶公山西南面余家岙底到许家的街路二旁,市井小贩吆喝着卖鱼虾湖鲜和糕饼团子。店面相连,经营各种日杂用品,还有一位忻芝芳医生在此开业为乡亲诊治。靠近许家有一条大弄堂叫碾子弄,从河埠头开始穿过街路往上山方向沿着坡地拾级而上直至山腰,弄堂二边接连着几家”大墙门”,那记载着往昔兴衰的灰墙黛瓦已显得斑剥而苍老;弄底路边青石条围起的一口老井,清澈的井水曾经是先人们用来沏茶煮饭的甘露。再往上一条环山路曲折高低在山腰延伸,路边一座黄墙围着的大屋是佛教居士林,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从山腰的原”佛教居士林”拍起,沿着弄堂往下,尤其几个”大墙门”里里外外都要拍。)【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许家后弄有一处大屋曾经是南安小学前身永德小学所在地。

旁白:这里曾是南安小学前身永德小学旧址,后因学校扩大,经族中商议迁到许家峙忻氏祠堂内,并改名为‘“南安小学”’,以纪念忻氏祖先从福建南安迁来的历史。

旁白:这个墙门里是旅居台湾的忻元兰先生和上海忻元瑞先生兄弟及其子医学专家忻伟钧教授、忻培钧先生兄妹等的祖居,大石条雕砌的门楣历经风雪显得有些苍老;

      那个弄堂中间的墙门里是上海良工阀门厂老厂长忻永汉先生、浙江大学教授忻永和先生及他们的大哥兄弟三位的故居。

      隔壁的后弄堂里有陶公山最后一位旧式婚礼结婚的忻善芳先生的故居,也许那间向阳小楼曾经是他们的新房。

 

 

 

场景四:

  【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街路经过许家祠堂门前折向东边弄堂,从弄底拾级翻过小石头山后山墩就到了陶公山前山的“山头”。小石头山后山墩往下,街路分为二叉:一条路往南穿过弄堂,转弯经过南安桥就到了许家峙;另一条路就是顺着山前的街路折弯向东延伸。【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旁白:许家峙是位于陶公山西南的一个湖中小岛屿,【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与山脚边隔里河相望,以前这里没有居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族中乡亲为兴办教育借用建在许家峙的忻氏祠堂兴办了“南安小学”。

  南安小学具有光荣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有杨老师等几位爱国青年在学校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和救亡歌曲,深受学生爱戴,后来投身革命;因反对反动统治在解放前夕遭迫害的王孝和烈士也曾是南安小学的学生;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忻鼎稼先生,还有浙江大学忻永和教授等等都是从这里接受的启蒙教育。

  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随着人口变迁,许家峙逐渐有人建屋居住。后来忻氏祠堂被拆,在祠堂原址和学校操场上兴建了办公楼,地面留下青石板及原祠堂大厅上坎的石条地基和二边的台阶。【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许家峙前水面开阔,湖西南边群山中有山峰形似金字塔尖的就是钱湖十景中的“百步耸翠”;【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湖中景色四季竞秀,远远望去,霞屿(小普陀)、【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沙山村、【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韩岭市、【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象坎(启新高尔夫球场)等景点黄墙黛瓦青山绿水,掩映在水波簿雾之中。

   隆冬时节,北方劲吹,湖面波兴浪涌,灰蒙的天空中有成群野鸭飞过,不时传来扑腾和呷呷的鸭鸣。远远地野鸭成群落在水面上飘浮,随波逐流寻觅鱼虾为食。【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待续)

 

 

(继续)

场景五:

旁白:南安桥横跨在里河上。六十多年前,老旧的木危桥由族人忻礼轼等捐款改建为水泥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三段三孔的桥身已有一个桥孔在改建公路时被填没,灰黄色桥身护拦上“南安桥”三个大字虽然斑驳难辨,但它却永远记在南安学子的心里。

 

场景六:【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从许家转过了小石山后山墩沿街路往东,【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路与河之间是一大晒场,路左沿山坡都是房屋,这里就叫“山头”。【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再往前就是“大少房、季房”,陶公山忻家各房的老屋要一直延伸到靠近曹家的“乾六房”。这最后一张就是陶公山的最东段曹家山头。

  “山头”由于晒场地方大,以前曾经有不定期的集市。

  “山头”的“大少房、季房”都有弄堂直通山上,现在忻家划船菩萨殿就在上面。【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沿街路再往东走,经过“藕荷弄”这也是陶公山最狭窄的弄堂了。【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这就是“梅树下”古井弄的弄底深处:族人在这里静静地探索叙述着弄堂的历史......【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路左的墙上原有梅树下三个大字,宁波市荣誉市民、香港爱国实业家忻礼轼先生的故居就在这里。弄堂里的老屋虽已陈旧,但沿山而建的格局依旧。从河埠头顺着弄堂往上走,弄底山脚台阶边的那一口梅井静静的蹲着,实际上有二口井,其中一口的井水附近几户居民还在经常洗涮衣物......【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古井似乎在诉说古老的故事。由于环境因素,另外一口井水已经废弃不用了,因为乡亲们各家都已装上了自来水。

忻礼轼先生梅树下的故居就在古井弄内。

再往上走到半山腰处,就到了忻氏陶公山始祖端一太公和他的孙子----子西太公的墓地。【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旁白:五六百年前端一太公在陶公山麓创立基业,百年之后归葬本山,保佑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步走向海内外。子西太公孝奉乃祖,故世后陪伴在侧,与世代忻氏子孙一起侍奉太公。几百年来祖坟几经修整,

最近一次是近年修筑,并在其侧翠竹林前恢复修建了“天镜亭”。【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站在亭中俯看东钱湖:【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但见湖光山色中风帆点点,东有双虹落彩:那梅湖五里塘二端的上、下虹桥与天上的彩虹互相映辉;

下水港口的二灵夕照:【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二灵山上宋代修建的古石塔和二灵寺在轻雾中透出佛光;

 

中间湖心塘似翡翠玉带:【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霞屿上的青瓦黄墙间隐约传来梵鈡声……。【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走进陶公山】剧本连载

  经常有忻氏子孙从海内外来此顶膜礼拜寻根祭祖,香火燎绕绵延不尽。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