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
翻开《成语词典》,“不求甚解”的解释是: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近义词有: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不求甚解”带有更多的贬义成分,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教学生的(以前教过书)。
今天在网上看了这个成语的来历,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求甚解”是还可以这么理解。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而“不求甚解”在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自己心领神会,也就是从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学问必须以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外,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读书不就是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丰富一下自己八小时以外的生活,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吗?又何必去“打破砂锅问到底”,死钻“牛角尖”呢?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些不违反原则的话,有些不超出人伦底线的事,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自寻烦恼,“不求甚解”是一种超脱。
所以我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像陶渊明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亦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种淡定,怡然自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