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鲁迅先生《杂感》
(2010-06-28 03:31: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为什么苦也?因为实在看不懂。周天要我谈谈阅读的心情,我该怎么说呢?看不懂,纠结,苦恼。
《杂感》写于1925年5月5日。那个时候,鲁迅先生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再过2天,也就是5月7日,北京将发生学生纪念国耻集会,并遭北洋政府教育部压制。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应该不至于为了2天后的集会专门写一篇杂感。
上网搜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了一篇很有功底的文章《鲁迅序跋解读》,作者傅正义,地址:http://www.du8.com/readfree/16/06318/1.html。
傅先生这样写道:“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莽原周刊》创刊了(初始随《京报》附送,一九二六年一月改为单独发行的半月刊)。他在这篇《题记》里,谈到创办《莽原周刊》的意图:‘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莽原周刊》创刊之后,虽然也发表了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人的具有斗争色彩的文章,但由于它收到的来稿中以小说和诗为多,对于社会的批评则很少,‘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流露了对此的不满:‘我所要登的是议论,而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的诗。呜呼,头痛极了!’(一九二五年七月九日致许广平信)”
傅先生为《华盖集》题记所作的解读,似乎为《杂感》增加了特别的注脚。那么我们且试着来读一读《杂感》吧。
鲁迅先生的第一个意思是:眼泪是无用的。眼泪和盲肠一样,“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那么应该如何呢?鲁迅先生认为不如做一个无泪的人。一个无泪的人,能成为坚强、冷静的战士,他不仅不需要眼泪,而且也拒绝鲜血。“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鲁迅先生的第二个意思是:有些知识分子、学者、教育者,已经蜕变为青年的迫害者,这是令人愤怒的。鲁迅先生认为: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学者、教育者,应该是青年的帮助者、战友和同盟,但事实却是相反。所以,鲁迅先生责备道:“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这些知识分子终日空谈,无病呻吟,鲁迅先生奉劝他们:“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很多知识分子、学者,都从五四的斗士,蜕变成了专制和暴力的帮凶,鲁迅先生谴责他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恶的。最可恶的是:专制向青年亮出了屠刀!鲁迅先生说:“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先生这种对于青年的关爱,不仅见于他的名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而且更听到了他的呐喊:“救救孩子”(见《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逻辑简明、清晰,即:没有青年,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
鲁迅先生的第三个意思是:青年们,不要激动,要冷静,要热爱生命。他告诫大家:“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而对于专制的酷烈,则应报以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生提醒大家:“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论述了成年人对于孩子应该是:理解,指导,解放。《杂感》后一篇文章《北京通信》,先生也提到了青年的目标是:生存,温饱,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他并不赞成青年以奉献热血、奉献生命去搞激进的革命;但是他同时又坚决反对对青年的革命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镇压。这无疑是一个冷静的立场。
《杂感》的解读真的很难,我一直怀疑自己:这样解读是不是太勉强了?或许再过几年我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而那时我应该不惮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