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创意
(2013-11-06 16:48:22)
标签:
雨燕结束语课外阅读史铁生地坛 |
分类: 教学 |
[晋韵按]
《我与地坛》导学创意
山西阳泉一中张一鹏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探讨人生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我与地坛》是人教版(大纲本)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也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中的课文。学习本文,不仅要细心体会史铁生对地坛独特的审美描写,体会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注意情、景、理的高度和谐的融合,更要获得一次生命和灵魂上的洗礼,理解作者对“死亡”的认识,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对高一学生而言,这篇散文不太容易引发共鸣。原因有二:一是不会有史铁生年轻时突然残废时苦痛的体验,一是不会认真思索生命、甚至思索“死”。如何拉近史铁生与学生的距离,如何让学生更快地入境,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要使用“贴近文本、以文解文”的方法,从探讨“我”的处境入手,弄清楚“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而探究“我”在地坛中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抓住文中关键句,理解作者对“死亡”的认识;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关键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在历经大难、苦想数年之后对死的认识,深刻而又达观。这样的生命感悟是怎样获得的?“荒芜却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他很多启示。以此为入手,可瞻前顾后。前瞻的是作者的生命中的苦难和撞入地坛后的所见,后顾的是想清楚生与死以后怎么解决“活”的问题。
难点:文中景物“露水”“节日”“落叶”“古柏”“孩子的脚印”等物象的内涵。
疑点:作者多次大篇幅的描写地坛与作者思绪的关系。
一、课前自主阅读
熟读课文,初步明确大意。找出描写地坛风物的文字和抒发作者思绪的文字,反复阅读。
二、教师导入课文
著名作家韩少功说:1989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但只要有一篇散文存在,那一年也是文学创作的丰年。这篇散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与地坛》。多年以前,我在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文中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让我油然想起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亚圣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而至圣孔子很早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只不过孔子的着眼点是“生”,而《我与地坛》恰恰是一篇关于思索“死”的文章。
三、提出主要问题
1.主问题一:为什么史铁生在20岁时会“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呢?
这是一篇让人思索“死”的文章,可是我们的传统却忌讳说死,从秦始皇的求仙访道以求不死到汉文帝连夜召见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从世俗的人们总是在想“我如何才能活得更长久”到传统文学《西游记》中那些想吃唐僧肉而想长生不老的妖魔鬼怪,我们的传统不愿意直面死亡,更少了思考死亡。另外,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是不会认真思考“死”的问题的,首先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死,或者不会想到自己马上会死,那为什么史铁生在20岁时会“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拔。
明确:因为史铁生双腿瘫痪,面临死亡考验。
那时的史铁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人问他,在你病得最痛苦的时候,你想过轻生吗?他说,不是病痛最痛苦的时候想轻生,而是一开始就想轻生。那时我才21岁啊,我想,干脆这盘棋别下了。在他另外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里写道,母亲非常不愿看到史铁生每天都待在家里面,怕他出事,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北海看菊花吧。其实母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十分忐忑不安。你想啊,即将枯萎的儿子的生命怎么去面对北海那绽放的菊花呢?
那时的他痛不欲生,悲痛欲绝,满脑子想的都是“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2.主问题二:为什么史铁生偏跑到地坛来“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呢?
嘉靖九年,在安定门外建起方泽坛,也就是地坛,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夏至日祭地神,这是一个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的地方。为什么史铁生偏跑到地坛来呢?难道不能在家想吗?不能在天坛、玉渊潭、朝阳公园想吗?
明确:有缘分,近也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心境与地坛特点相吻合。地坛有什么特点呢?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
(我:残废、失魂落魄、很少被人关注)
他们同病相怜,互为映衬,经历曲折,心境相通。文章第四段一开头作者说自己“无意中进入园子”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但“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意图”,作者理解了地坛什么意图?上帝对他进行生命启迪的地方的依据:第四段开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明确: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关键是活出精彩过程;纤弱生命都自得其乐地活着,将逝生命都坦然安详地活着。第五、六、七段。
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第五段,鉴赏分析。
第五段描写地坛景物的语言很有意思。请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
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集中写景的句子: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一段文字写了蜜蜂、蚂蚁、瓢虫、蝉蜕、露水。他没有写地坛的主体建筑——祭坛,也没有写地坛辉煌的往事,而是写了这些,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得出:
首先这些东西的生命是纤弱的,甚至比起辉煌的地坛往事还显得卑微,一般人不会关注。
但尽管纤弱、卑微,它们却自得其乐,活出了精彩的过程。露水也许有几个小时的生命,可依然在旁人看来是摔得粉身碎骨的时候恰恰在作者看来是万道金光。蚂蚁、蜜蜂也许有几天、十几天的生命,但照样悠闲着、忙碌着。它们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它们应该不知道吧?但照样在生活,在活着。你看蜜蜂,它“稳稳地停在半空”,那“稳稳”二字与其说是飞的姿态的平稳,不如说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其说是蜜蜂的,不如说是铁生的。看他这一段前面的自述文字,“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同样是平稳。
问:作者为什么写它们呢?
只有这些东西才是地坛真正要展示给他看的。尽管纤弱,但照样自得其乐。
学生共同朗读本段。
2.精读第七段,品味交流。
作者在想清楚生和死以后,该怎么活的问题又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了。我们来看第七段。这一段是再一次对地坛进行描绘。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学生把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画出来。
请学生默读,同时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写在课文旁边。
写好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学生讨论,之后全班交流,一起分享。
学生可能对落日、雨燕、落叶、脚印、古柏等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比如说落叶、落日,还有古柏,其实都是将逝的生命。纤弱生命都自得其乐地活着,将逝生命都坦然安详地活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个过程,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镇定而欣赏地看着这个壮美的过程。落叶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落叶意象是不一样的,以往是一叶而知秋,落叶意味着生命的凋零,杜甫有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史铁生笔下的落叶却给了人另外一番感触:秋风和早霜是对落叶的打击,也许它还要在枝头再挂几天,可是秋风一来,再加上一场早霜,那么树叶就落下来了。作者写它飘落的过程是飘摇歌舞,甚至落到地上砸起一片微尘,他说它是坦然安卧。他说老柏树也是如此。他说是镇定地看着周围的生命。那种从容淡定,体现了更高的境界,同时在生死之间有了挣扎、有了奋斗、有了奋进的一面。
在分析鉴赏完本段之后,请学生一起有感情朗读。
3.教师微型讲座: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坚强,在于看清柔弱。
学生思索,发表感受,师生交流。
史铁生失魂落魄的时候,地坛包容了他启迪了他;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母亲又给了他隐忍和坚定;当母亲去世、当离开地坛,他又碰上了一位很好的妻子,翻译家陈希米女士,他的妻子牺牲了自己很多的事业。他在随笔《重病之时》中写道:“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个。我说:‘这一回,恐怕真是要结束了。’她说:‘不会。’我真的活过来了。太阳重又真实。昼夜更迭,重又确凿。我把梦里的情景告诉妻子,她反倒脆弱起来,待我把那支歌唱给她听,她已是泪眼涟涟。”
1998年元旦,肾病不断加重的他开始接受透析并开始创作《病隙碎笔》,2001年,每个星期差不多都要拿出两天或三天时间到医院去透析,一做就要花大半天时间。病余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所以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6年1月,36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问世。这是一部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认为人所不能者,即是残疾。2008年2月,在《收获》上发表《扶轮问路》一文。
史铁生的经历让我想了很多很多。(播放课件:《千手观音》和残奥会比赛画面。)
春晚我们看到了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残奥会上我们看到残疾运动员在静静地等待比赛。而这篇文章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写景可以抒发哲理、写景要从细节入手要有物质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珍爱生命的教育。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畏困难,善待生命,有所作为!
五、教师总结升华: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反思与强化]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2.以“走进史铁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其实,张一鹏的这节《我与地坛》的教学已经成了过去时,因此他的“导学创意”也是有了实践结论的。他带着这节课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参加了由全国语文报刊协会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亲自观看了他的比赛过程后,再来体会他的“导学创意”,似乎想说的话更多一些。
一鹏是认真研读了文本的。这是教学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能彰显教师实力之处。空洞花哨的课堂不是课改的初衷。正因为他吃透了文本的内涵,才能恰当地以三个主问题统帅和驾驭课堂,才能连带着将学生的疑问、困惑等一起扎扎实实地解决。即使不阅读他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他对文本的深刻领悟也能从“导学创意”开头对重难点的确定以及后面的微型讲座体现出来。可以说,他参透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明白了文章的深刻主题,藉此,才有了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鹏的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导入语将文章定位于“思索死的文章”之后,他逐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主问题:为什么作者在二十来岁就会思索死的问题?为什么他要在地坛这一特定地点思索死这一问题?他在地坛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迪?第一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自然会引起他们思考的兴趣;第二个问题就有了难度,必须结合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才能感悟到,因此,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了相关内容,并进行了合作探究后才会得出结论;第三个问题是揭示文章中心、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要害问题,是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启迪的问题,也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问题。连地坛中纤弱的生命、将逝的生命都在展示自己的蓬勃生机,而人更应该正确看待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
一鹏的教学设计是有创意的。体现在课堂结束语不是采用总括内容的方法,而是用了“微型讲座”,在升华课文主题的同时,又拓展了课文背景。
自然,一鹏的设计及教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教师自主表现过多,在一些环节上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二是高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还不明显,教师导得多,生成性的问题少。这些在以往算不上问题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观念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