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制教具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教育界的人士通常把教师、教材、教具统称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条件”。由此可见教具是重要的办学条件之一,我们只有充分地利用它、发展它,才能使之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作用。几年来,我们学校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鼓励组织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下面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增强课堂的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象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热空气》一课中的“纸蛇”、“小风车”;《有趣的磁铁》一课中磁悬浮风向标等。既有趣味性,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为进一步研究开一个好头儿。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生在学具制作过程中既要动手制作,还要动脑思考,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的限制,各个学生的构想和作品之间会出现极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学生的制作会是失败的。面对学生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老师要适时点拨,耐心地引导他们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帮他们寻找解决问题各种方法和途径,指导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亲自解决。这样日久天长,他们就形成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行为,探究习惯就会慢慢养成,探究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在动手制作不倒翁时,有学生说他做的不倒翁真笨,用手摁下去,好久才能站起来,不像其他的不倒翁能够很灵巧地摇头晃脑。看着他着急的眼神,老师没有给他满意的解释。赶紧让所有同学们放下手的制作,让他们想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哪里。等到他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之后,都进一步明白了不到翁不倒,是因为它的底部是半球形,底部要比上部重。老师把所有的不倒翁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一一摁下,他们很快就把灵巧的不倒筛选出来,剩下了笨翁一族。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不倒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很快发现两组不倒翁的底部都是半球形的!找出了相同的地方,老师继续引导他们:这些笨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有的说不倒翁的脑袋大,有的说它头重脚轻,有的说不倒翁的屁股有点轻等等。于是老师就引导他们小组研究讨论,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等他们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之后。老师把笨翁一一分发到各组,学生们有的把笨翁的头部减轻,有的把不倒翁的底部加重,很快就让笨不倒翁变得灵巧聪明了。有的小组还发现了有的不倒翁的身子倾斜,是因为不倒翁的半球体里放的橡皮泥不均匀等等许多问题,并加以以改正。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提到:要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老师不但要注重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更激发他们的课外探究欲望。在《有趣的磁铁》一课将要结束时,老师用一个应用磁铁的小魔术作为对学生的奖励,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磁铁的作用。老师提前把一块强力环形磁铁包装成一枚戒指戴在左手的中指上,然后拿一个透明的高玻璃杯,两枚铁钉,把玻璃杯倒扣在桌面上,杯底朝上,倒扣时趁学生不注意,把一枚铁钉扣在杯里。然后告诉学生能让铁钉从杯底穿进杯子里,而且不会破坏杯子。说着老师左手隔着玻璃杯缓慢地把里面的一根铁钉吸起,一直吸到倒扣的杯底,右手拿另一根铁钉做刺穿杯底状,然后两手同时用力往上抬,里面的铁钉应声落地,外面的铁钉被吸走了。当魔术成功后,学生个个目瞪口呆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在这个魔术中应用了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特点。其实磁铁的各个特点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各种艺术表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你也可以开动脑筋,想想你会在哪些地方应用磁铁,发挥它神奇的魔法力。”这样激发了他们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增强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教师能大胆进行自制教具,就体现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和教学方法的探究广度。因为教师要想自制教具,首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透彻,以便选择能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同时要了解配发教具的使用效果及其缺陷。进而改进或者重新设计制作教具。这样上课时,教师运用自己选定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自己做的教具,针对性强,容易发挥它的作用。同时加以口头启发,科学道理讲得会更清楚,学生容易理解。
2、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自制教具是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创新精神。自制教具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取材料、设计教具造型、打磨配件和组装成型等制作过程中,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创意和构思。在利用材料进行实验和教具制作中,教师是从不会到会;教具的设计,从不成熟到成熟;制作的教具,从粗糙到精美。教师经过多次制作教具,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同时也从开始的模仿制作到独立设计制作,再到发明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3、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师生共同研制教具,密切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大力推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坚持“学中做”与“做中学”共同发展,大力强化“做中学”。师生通过开展自制教具的研制活动,更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做”与“学”的关系。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教具和科技小制作,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引导,耐心指导,对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积极鼓励,共同设法解决难题,帮助学生制作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指导、鼓励、帮助,及成功后的喜悦,学生是念念不忘的。学生跟老师亲近了,也就愿意刻苦学习该老师教的学科。
三、提高探究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1、有利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许多配备的教具陈旧老化,在制作中存在许多不足,操作步骤复杂,耽误探究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使用这样的教具容易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自制教具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在探究风的形成一课时,以前我们使用的“风的形成演示仪”是一个木箱,木箱的上、下和侧面各开凿一个孔。实验时学生要先点燃蜡烛,然后再将蜡烛粘在桌面上,最后再用箱子下面的那个孔来罩住点燃的蜡烛,进行了实验。学生在操作这一环节时,最容易出错。针对这一困难,我们自制了“风的形成电子演示仪”,用灯泡替代了蜡烛,电源一通,灯泡就自动把箱里空气加热,风就自然形成。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
2、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观察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利用自然现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老师就要想方设法和动手制作大量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简便实用、有效的教具,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去认识自然规律,去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在学习使用温度计时,老师把输液管镶嵌在画好刻度的长木板上,用注射器连接在输液的另一端,控制液柱的升降,让学生清晰认识使用温度计,形象直观,教学效果达到极佳。
3、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室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事物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在《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们较容易观察到,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往往就不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一般采用“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这个实验因时间太长,既减小了实验的密度,同时因时间一长还会降低学生们的注意力。为缩短实验时间,我设计制作了带指针的金属线胀演示器,利用电加热金属丝代替了酒精槽加热金属棒,这就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实验一次只需几秒钟,一分钟之内就可以重复多次,而且实验的效果还非常明显。做完此项实验后,金属球也被加热好,这时老师就给学生们演示金属球钻圈实验,这时金属球已经钻不过去了。说明金属球受热后体积已经胀大了。老师接着提出问题:“要想让球还能钻过铁圈怎麽办?”学生们会说把球放到冷水里冷一冷就行了。这时老师可以不把球放到冷水里,而是往球上浇一杯冷水,同样是受冷,因方法不同,效果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当冷水浇到金属球上时,学生们亲眼看到了球受冷缩小后穿过铁圈的全过程。这就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学习研究的兴趣。
自制教具是针对教育和教学需要的产物,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坚持利用各种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不但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