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品水品天气
(2009-08-20 15:57:43)
标签:
品茶山水天气杂谈 |
分类: 散文杂谈 |
文/虎伯
生活中,人们可以识滴水而知太阳,见落叶而知秋,而饮茶中的高手,却远非此辈可比。他们可于饮茶之中知山知水知天气,其内涵和意义也远远超过这种靠经验的联想,此间功夫全在“悟”和“感”二字。正如诗人李清照于早晨起床穿衣之时,不用出门,就知道门外的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一样,其中的感慨,并不是“却道海棠依旧”的卷帘人所能理解的。
常见一些摇头晃脑的饮茶者,只要端茶一啜,咂咂嘴就说道:“嗯,不错,正宗溪茶。”很专业的样子。其实,只说到“溪茶”,其道行算一般而已,最多只是“茶鬼”级别。真正高手,不仅于一闻一吸之间,能说出此茶来自何方,还能辨出高山低山之分,甚至直指“西坪”、“上华”或是“崎岭”等具体所在,这才是真正“茶仙”。问其玄妙之处,说是“地土味”!——各地不同土质的味道竟也藏在茶水里了。
有一首《武夷茶歌》中写道:“凡茶之产视地利,溪北较厚溪南次。平州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岸烟雨腻。”诗中对产茶的“地利”分析得更是细致至极了。
闽南功夫茶用水用火之讲究,人尽皆知。乾隆《龙溪县志》记载“斗茶”之事时提到:“凡烹茶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如果是用煮菜的锅烧水冲泡,一般人都能渴出其中有油腻味,这并不奇怪。奇的是内行人在让茶水由口而入之时,立时知道是用自来水或矿泉水,或取自天然山泉,甚至可以指出何井何方山泉,仿佛早已派人跟踪,直让不解其中味的人们咂舌。
在漳州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朱熹品茶故事》是这样写的:
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朱熹(号紫阳)任漳州知事时,曾在岩上的百草亭内传经授道。有一天,朱熹向他学生刘大溪传授孔孟之道,谈得极为雅致,令刘大溪听得如坠云雾。此时,岩上和尚为师徒各泡了一杯岩茶。刘大溪喝了岩茶,顿感神清气爽、茅塞顿开,连声叫道:“好茶,好茶,味道浓郁,心旷神怡!”
精通茶道的朱熹便说:“白云岩茶用三盆河水泡为上上,白云岩泉水为中上,龙腰石泉为三等。”朱熹令衙役下山挑三盆河水。因山路坎坷崎岖难行,衙役挑至半山腰,将桶中之水荡倒一半。为了交差,他在半山腰加泉水盈满挑回。朱熹一喝新茶便分辨出来味道,说:“这不是三盆河水,而是白云岩泉水也!”衙役一听受惊,连忙下跪认错,再下山挑水。
后人为了纪念朱熹,将白云岩的云岩茶称为紫阳茶。如今白云岩上是否有此茶,已不得而知。其实是否有紫阳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品出清静自在的“紫阳茶”韵味。
传说中还有神奇者。说有一老丐向一富人家讨水,喝着主人端出的茶,叹曰:茶虽好,可惜水是用柴禾烧的。及至同样好茶的主人再换而出,老丐一吸而喜曰:妙,好茶就当用上等硬质木炭温火烧水而冲,才显韵味。言罢飘然而去。
治学之人常说学无止境,品茶既为“文化”,也同样无止境。曾有来自几百里外的茶农,解开茶叶说有特级铁观音要让买主“试泡”,这位鹤发童颜的买主捧起茶叶,把那瘦鼻凑近,两手捂紧,由浅而深长长一吸,如练气功般。茶农见他双目微闭,眉头紧锁,两颊渐红,而后徐徐抬头,长长吐出一口气,直视茶农道:“怎么阴雨天气采茶!可惜了上好材质。”惊得茶农满脸惭色:神了!我们虽知道要讲究采茶天气,可晴天忙不过来啊,岂知人家一闻就能道出其中缺陷。
切莫以为这传闻纯属虚构,制茶时的天气状况对茶质确是有直接影响的。正如《武夷茶歌》中还说的:“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味全无。”
其实,茶之讲究还远非仅此,“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状之炉,扇必以涫溪之筚,盛必以长竹之筐。”可见要做个名副其实的“茶仙”,亦非易事。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提倡真正的绿色食品,有些茶农率先行动,拒绝使用化肥,一律施以土杂肥,以保茶之“真味”。由此联想,到时有人不仅一眼可以从茶色上辨出是否施用了化肥,甚至可能品出施用的是草灰、牛粪或是人造有机肥了。
注:文中所提仅限闽南地域和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