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评四则(旧)
(2009-05-07 10:07:39)
标签:
灯谜谜评休闲 |
闲来发几则去年在风水论坛的谜评,也让自己复习一下。
【一】还知来把嗟食拒(辛弃疾词一句)尚能饭否
还知来把嗟食拒(辛弃疾词一句)尚能饭否(作者:叶儿)
(原谜来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317&;extra=page%3D1)
大家知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豪放词家辛弃疾留给后人的千古名篇。其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家喻户晓。此句是借用战国著名将领廉颇年老时,赵王还派人探他饭量想要任用他这一典故,抒发自己空有报国壮志却无人理会的伤感。
灯谜“还知来把嗟食拒(辛弃疾词一句)尚能饭否”,其底尽人皆知,毫无贪古贪文之嫌,其面也修饰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以“还知”扣“尚能”,“食”扣“饭”,“拒”扣“否”,对应准确,天衣无缝。食何须拒?为使谜面更为合理,运用“嗟来之食”之典,让人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猜一谜能温二典,更兼读一首词,让人受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让你在猜射过程中,不觉深奥,不觉晦涩。
猜者快意,其能知作者之用心乎?
私下认为,底熟如是,谜目可否只用“宋词一句”,范围适中。
(原谜来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317&;extra=page%3D1)
大家知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豪放词家辛弃疾留给后人的千古名篇。其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家喻户晓。此句是借用战国著名将领廉颇年老时,赵王还派人探他饭量想要任用他这一典故,抒发自己空有报国壮志却无人理会的伤感。
灯谜“还知来把嗟食拒(辛弃疾词一句)尚能饭否”,其底尽人皆知,毫无贪古贪文之嫌,其面也修饰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以“还知”扣“尚能”,“食”扣“饭”,“拒”扣“否”,对应准确,天衣无缝。食何须拒?为使谜面更为合理,运用“嗟来之食”之典,让人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猜一谜能温二典,更兼读一首词,让人受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让你在猜射过程中,不觉深奥,不觉晦涩。
猜者快意,其能知作者之用心乎?
私下认为,底熟如是,谜目可否只用“宋词一句”,范围适中。
【二】什么替都有,就是没睡替(民政用语一)困难补助
什么替都有,就是没睡替(民政用语一)困难补助(作者:叶儿)
(灯谜来源: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168&extra=page%3D1)
睡替?那是什么东东?
是啊,就是没有这东东——但,这却不是没有来由的。
曾几何时,出现了“铁饭碗”、“下岗”、“下海”等新词,但时过境迁,到今天,这些也已经变成“旧词”了。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词自然也越来越多。演艺界的替身比较常见,有“文替”有“武替”有“光替”等等新词,学界也有“笔替”,就是平常说的枪手。当然,许多事情可以“替”,但生理所需的一些事情却是替不了的,比如就没有睡替、便替、吃替——你还别说,真有代人应酬饭局的“饭替”。
灯谜也和其他所有文艺形式一样,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什么替都有,就是没睡替(民政用语一)困难补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谜面读来诙谐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细思之下,却颇有道理:再懒惰的人,睡觉也是不能叫人代替的。“困难补助”,困,繁体字是睏,即睡觉。补助,有替补、帮助之义。困难补助,被别解为“睡觉难于让人替补”的意思,以此扣合谜面,自然天成。
可见,谜人不仅要博古,而且要通今啊。
(灯谜来源: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168&extra=page%3D1)
【三】十五即要去戍边(词牌)望远行
十五即要去戍边(词牌)望远行 (作者:叶儿)
(此谜出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214&extra=page%3D1)
初看此谜,“十五即要去戍边”与“望远行”似乎毫不沾边,其实却是扣合紧密。谜面“十五”是说十五岁,在这里别解为“十五日”,即古代农历的“望日”,“戍边”就是驻守边疆,边疆为祖国最远之处,以此扣“远”,“去”是动词,扣“行”,谜底的意思成为“望日去远行”。
词牌《望远行》,源于唐教坊曲,原只小令,北宋演为慢调。其中宋朝柳永的《望远行》为其代表作。
谜面“十五即要去戍边”,使我们仿佛看到,在旧社会战火连天的年代,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少年被强行征往边疆那种人嘶马叫的场景。繁重的兵役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给当时的家庭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杜甫的“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正是那时人们因无奈而产生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也希望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此谜出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214&extra=page%3D1)
初看此谜,“十五即要去戍边”与“望远行”似乎毫不沾边,其实却是扣合紧密。谜面“十五”是说十五岁,在这里别解为“十五日”,即古代农历的“望日”,“戍边”就是驻守边疆,边疆为祖国最远之处,以此扣“远”,“去”是动词,扣“行”,谜底的意思成为“望日去远行”。
词牌《望远行》,源于唐教坊曲,原只小令,北宋演为慢调。其中宋朝柳永的《望远行》为其代表作。
谜面“十五即要去戍边”,使我们仿佛看到,在旧社会战火连天的年代,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少年被强行征往边疆那种人嘶马叫的场景。繁重的兵役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给当时的家庭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杜甫的“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正是那时人们因无奈而产生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也希望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四】缘何釜底抽薪(打三字口语一)想不开
缘何釜底抽薪(打三字口语一)想不开(作者:天知?地知?)
(此谜出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300&extra=page%3D1)
烧水,是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水沸腾,在锅底加柴生火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
这个道理古人就很清楚了,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说:“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西汉·刘向《淮南子·精神训》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此理特别在历代军事上被广泛运用,后来被收为三十六计的第十九计。至此我们看到,这已经不仅仅是生活常识,而是在处世、军事、商业管理等领域都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哲理了。
谜面以设问句切入,缘何釜底抽薪?有问则必答,此时,你自然而然会去头脑中搜索釜底抽薪这个古语的意思,就会得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让水沸腾”等等有关答案,谜目是“三字口语”,自然就扣上“想不开”一句。“想不开”原意是 把心中不如意和烦恼的事看得很重,放不下,此处被别解为“想要不让水沸腾(开)”,恰恰当当的回答了谜面“缘何釜底抽薪”之问,毫无漏洞。
生活常识与哲理的相互结合,俗语与典故的有机交融,使得此谜神韵陡增,回味无穷。
(此谜出自:http://www.zzfs.net/bbs/viewthread.php?tid=7300&extra=page%3D1)
前一篇:90后少女,民族的未来
后一篇:规划人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