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的特色治疗之---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
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
住院医师王新星
慢性腰背痛是影响人类生活之质量的常见疾病。在美国因腰背痛而到门诊就诊的人数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排在第二位。我国体力劳动者众多,发病率更高。
在腰背痛患者中,“椎间盘突出’‘是罪魁祸首。我国的一项关于椎间盘突出发病率的调查问卷显示: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发病率为,2%,其中40
--- 50岁的人群患病率为59%,
50-60岁人群当中是71 % .
6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82%。
针对椎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等这些治疗手段虽然各有优势.但仍不能覆盖全部病患群体。
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的横空出世,为治疗这一疾病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大型医疗设备,它最初由美国宇航局、美国国防部与医疗器械公司联合开发,结合了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无创、非手术的方法进行脊柱减压治疗。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了该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治疗作用。前NBA休斯敦火箭队著名球星特雷西·麦克格雷迪也曾用该系统治疗自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该设备已国产化而中日医院疼痛科也已引进该设备并投入临床使用。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的作用原理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脊柱旁肌肉对重力的抵抗消失,可能有助于腰痛的治疗。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通过独特的物理设计可以模仿出太空的失重环境。在这种近似失重的环境下使椎旁肌肉得到放松,轻松打开椎间隙这也是传统牵引设备所不能达到的疗效。
准确定位治疗靶点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收集了成千上万的脊柱患者的大数据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疾病状态等)形成了一个可以针对大部分脊柱疾病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依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变椎间盘等信息自动分析制订出适宜的牵引力、牵引角度等。
强调恢复推间盘自身营养
传统的脊柱牵引强调解除突出物(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非手术减压系统在解除压迫的同时更强调恢复椎间盘自身的营养状态。
在椎间隙的负压环境下,机体内的水分、氧气、营养等可渗入椎间隙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突出物回纳、修复椎间盘生理结构的目的。
智能分析与个性化的治疗报告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对所有个性化治疗的患者每次治疗均可出具治疗报告书,治疗报告书可对患者脊柱影像扫描、生理滋养治疗实施过程等进行个性化分析对治疗效果实施个性化科学评估并给患者提供治疗后日常康复计划和建议。
治疗流程
治疗前先称取患者体重,然后系统会根据其体重、年龄、性别等自动生成拉力区间。最好在治疗当日随身携带影像资料,比如腰椎磁共振或者CT片以方便医生了解病变椎间盘信息,同时系统也可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设定不同的牵引角度以使牵引力能最好地作用于病变靶点。
治疗当日宜适量进食不宜空腹或过饱,尽量穿紧身衣物,方僵牵引带固定。固定好牵引带后患者走上牵引床的踏板,此时牵引床近似垂直位,患者将牵引床的挡扫架在腋窝下面,后背紧贴床面,随着牵引床缓慢下降至水平位垫土膝垫与枕垫,腰部气囊充气并藕固定带与中控台的牵引带环扣,止时便可开始牵引。
一次的治疗时间为30分钟,这30分钟又分为18个周期,第一周期牵引力由小到大逐渐递增至设的最大牵引力,然后再由最大牵引力递减至预设的最小牵引力,周而复始。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可感0---666N(牛顿)的牵引力,并拥准精确到0.1磅以及每秒13次的闭习式反馈系统。中控台在每个治疗周期可实时感知患者的肌肉收缩抵抗及时调整牵引参数避免在牵引过程中造成肌肉拉伤。
30分钟治疗结束后,还需要砂袋冷敷15分钟使放松的肌肉回缩恢复其紧张度而且这样可更好地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减少因病变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通常需要连续治疗3-4周每日一次,20次为一个治疗疗程。治疗期间要佩戴腰部支撑带并在医生指导下辅以康复锻炼。
减压治疗可能的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的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也不例外。虽然该系统的牵引力在治疗限度内是非常柔和的,但如果因体重不匹配等原因使治疗过程中器械的牵引力量过大可能会使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导致腰椎节段不稳。因此治疗时一定要遵从医嘱。
另外如果在治疗中出现诸如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可利用手中的制动按钮紧急制动,避免造成其他意外。
小结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科技含量高原理先进。不同于传统牵引,它可精确定位到病变椎间盘,使治疗直接有效同时具有智能反馈系统,实时自动调整治疗参数有效解除椎旁肌肉抵抗:无创、风险小、舒适、安全无痛、设计人性化:可在治疗过程中闭目养神或通过自带的多媒体播放器欣赏音乐及影片使身心均得到放松是饱受椎间盘突出折磨的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不二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